歡迎大家到此瀏覽我的

網頁

2022年1月1日星期六

【回顧 2021】(同於Facebook專頁張貼)

【回顧 2021 全年】
2021年成為過去,又是回顧全年時候,由於受多項因素影響,全年的行山日數顯著較歷來增加,第四季亦恢復公開行山活動,上半年亦罕有做過總結。趁2022年的來臨,再來真正總結。

2021年肺炎疫情持續,依然無法外遊,行山仍為閒暇時主要活動。全年行山日數為160日,總時數為727小時49分鐘,淨時數(不計在補給點大休或經過有街燈之馬路)為701小時29分鐘,平均時數為4小時23分鐘,累計里程數超過2549公里。在160日中,平日有56日共169小時32分鐘,星期六有40日共155小時13分鐘,星期日或公眾假期有64日共376小時44分鐘。馬鞍山郊野公園合計28次到訪,至於西貢郊野公園緊隨其後,合計22次。自2011年2月開始形成行山習慣至今行山日數合共851日。

【變種病毒成恢復正常生活之絆腳石】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已維持達兩年,由於潛伏期長、傳播力甚高及對年長者的死亡率顯著增加,為減低病毒傳播,往來內地或外地需接受至少14天隔離檢疫,上半年限聚令持續維持不多於四人,官方露營及燒烤場地更重開無期。自2020年12月初出現多個約100人確診之日子,上半年雖然有下降趨勢,但市面明顯沒如去年上半年兩度爆發時恐慌,平日工商業活動如常,在家工作安排成為少數,市民依然需外出上班,至於休假時則轉移陣地玩樂,地方因疫情關了,就去沒關的地方,導致數字下降速度甚為緩慢,中間亦夾雜幾次大反彈,政府為避免影響市民的日常上班,選擇在個別日子晚間把個別住宅大廈封閉,直至翌日上午當所有居民檢測結果確定後才解封。在首季不少娛樂設施關閉的時期,開放式的郊野就成為市民假日主要去處,難度較低且景觀優美之處更異常擁擠,包括大欖千島湖清景台及流水響水塘。

年初個別國家,尤其南亞地區的病毒株出現變種情況,特性極其狡猾,不單令傳播性進一步增加,更可避開檢測,繼而在不同國家間猛烈傳播。基於歷史原因,香港與印度、巴基斯坦、印尼、菲律賓等南亞或東南亞地區的關係相當密切,經常出現上述地區的輸入個案,四月起亦不時進入社區,令數座大廈居民全被送到竹篙灣檢疫中心隔離21天,但安排後來取消。上半年數款緊急推出的疫苗,成為全球控制疫情並恢復生活及經濟的主要方法。

下半年,除少量航空業人員感染病毒後流入社區,基本無社區傳播跡象,同時八月起絕大部分市民均收到五千元消費券,促進消費,令市面基本回復疫前繁榮。儘管如此,每天仍有一些與變種病毒相關的輸入個案,所以政府非常憂慮隨時出現社區爆發,下半年沒大幅放寬防疫措施,包括限聚令維持四人,官方燒烤及露營場沒計劃重開。大型社區活動如渣打馬拉松、維港渡海泳則有限度復辦,至於行山比賽(如毅行者)、大坑舞火龍、煙花匯演等不獲舉行,行山比賽則改用虛擬模式,參加者需用手機記錄路線後,再上載至大會完成。

十一月下旬,另一款傳播力更強的變種病毒於南非出現,並迅速向全球擴散。十二月下旬,連續多日全球逾百萬人確診,香港間中出現達雙位數字的輸入個案,更初現社區傳播鏈,縱使第三針疫苗已推出,短期內市民要回復正常生活,機會更為渺茫。

【首五個月極少雨,紀錄以來第二低】
雖然溫度顯著較平均值高,甚至三月中就出現炎熱天氣,首五個月陽光明顯高出過去三十年平均值,天文台累計雨量為163.1毫米,僅比歷史大旱的1963年同期高。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的大雨都落在平日,而假日天氣整體相當理想,絕大部分有陽光,所有假日天文台累計的雨量更只有12.7毫米,當中3月7日、4月4日、5月2日及6月13日部分地區偶然有雨。雖然六月天氣較預期不穩定令雨量顯著偏多,6月27日上午部分地區的大雷雨也終止自2020年8月9日起每個假日維持的偏佳天氣,但天文台仍未出現單日雨量達10毫米以上的假日。

如只計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的正常休假日子,上半年行山日數也多達57日,超越歷來同期紀錄(前紀錄為2017年的52日)。

【異常漫長且天氣不穩之盛夏】
五月及九月天文台平均氣溫分別高達29.0及29.7度,大幅拋離過往紀錄;七月上半月天氣大致良好,下半月起多數日子上午雖然陽光普照,下午卻經常出現局部地區大雷雨,並一直持續至十月初,如同赤道氣候。期間幾乎每天日間發出雷暴警告,局部地區大雷雨及其他惡劣天氣累計發出了八次新界北部水浸特別報告,為近年新高,另外9月16日中午將軍澳一帶出現冰雹報告。由7月18日至10月10日,除8月22日及9月26日,全部假日日間均發出過雷暴警告,集中下午時段,其中8月29日上午更有黃色暴雨。

盛夏驟晴驟雨天氣及風暴帶來的連場雨水提供極佳的植物生長環境,完全蓋過首五月異常乾旱天氣,十月份走過的石屋山、萬丈布一帶山徑植物遠較往日茂密。另外,不穩定天氣亦令行程無法太長,八、九月每次平均淨時數不足四小時,均為2017年9月後最短。

【十月獅子山圓規兩連擊,日雨量廿一世紀最多】
十月本應秋高氣爽,但近年氣候變化,近年十月出現八號風球機會有上升趨勢,包括浪卡、卡努、海馬等,今年十月的獅子山與圓規更兩度高掛八號風球,中間只隔六十小時多,為兩個八號風球之最短紀錄。獅子山的外圍環流自10月7日日間起持續了三日三夜的惡劣天氣,10月8日天文台錄得329.7毫米雨量,為歷來十月兼廿一世紀最高日雨量,翌日風力增強及發出八號風球,天文台再錄得130.3毫米雨量。獅子山合共帶來超過五百毫米雨水,至於緊接的圓規相對「溫和」,雨量約一百毫米,影響主要在於風暴潮。因獅子山雨水甚多,對山徑的破壞力僅次三年前的山竹,部分樹木倒塌攔路,不少碎石沖至路上,難度因此增加,隨後大半月各山澗的流水亦甚為充沛。

10月10日星期日獅子山遠離香港,風雨顯著減弱,日間天色好轉,但考慮路況仍非常惡劣,成為全年唯一沒行山的星期日,及打斷連續60個星期日行山之紀錄。

【不可能的行山紀錄】
由於2020年8月轉職(未轉職前部分假日需要上班),且年底更換工作安排,再加上全年首五個月天文台紀錄以來的第二少雨天氣、假日天氣偏佳、長輩身體狀況相對穩定及疫情尚未真正結束,上半年行山紀錄幾近陷入瘋狂程度,高達97日,接近去年之100日紀錄。全年內日數及時數均分別超越去年紀錄達六成及四成一。下半年不少日子的工作安排作適合平日短遊,然而十月至十二月日落時間顯著提早,加上天氣緣故,日數下降至63日,仍明顯超越往年同期數字。

全年實現過的「不可能」行山紀錄如下:
1. 一至五月日數介乎15至20日,六、七月亦有12日,全部大幅創下歷年同一月份的日數紀錄
2. 四月及農曆二月合計分別達20及23日,超越當月分別19及17個工作日
3. 3月11日至4月10日單月合計更達24日
4. 3月30日至4月11日連續13日,橫跨整個學校復活節長假期(此前3月24至28日亦連續5日,即19日中有18日行山)
5. 自2020年8月16日至2021年10月3日連續60個星期日
6. 四月的行山淨時數多達92小時30分鐘,佔全月多達八份一時間
7. 一、二、三及五月行山淨時數亦超過60小時,全部超越過去任何一個月份的時

其他紀錄事件如下:
8. 九月及十二月分別有11及12日(十二個月中有九個月創日數紀錄,八月則平紀錄
9. 六、七、十月行山淨時數均超過45小時(十二個月中有八個月創時數紀錄)
10. 10月24日「三門長走」長逾61公里,清晨6點正油塘站起步,晚上8點33分屯門龍門居結束,同時創歷來最長、最早起步及總時數最長之紀錄

【公開行山群復出】
2018年伊始,在社交平台邀請網友走不同受歡迎的路線,並組成行山群組,首團為元荃古道,其後包括鹿湖吊鐘花、東洋山、鎖羅盆等,至同年5月22日蓮麻坑礦洞後再沒任何公開行程,原因為當年學業及公務繁忙,隨後肺炎疫情更多次爆發。

隨著適應工作壓力,2021年伊始,計劃把行山群復出,但第四波疫情社區爆發多月未成事。四、五月疫情略為緩和,惟此時天氣開始炎熱,缺乏網友參加。踏入秋季,天氣轉涼,停辦三年五個月後,於10月23日成功踏上黃牛山及水牛山,作為牛年首趟公開行程之紀念。接著11月及12月多個周末六次組團,先後走了大東山、龍脊、一尖四灣、獅子山日落、紅石門及大棠紅葉暨千島湖(有關行程可參閱圖表之藍字),規模有壯大勢頭,部分2018年參與過的成員亦回歸。


【近名地方繼續互相連線,牛年首十天多次尋牛去】
香港部分地方、商場或屋邨名字近似甚至相同,距離介乎十至四十公里及地理上沒被海隔開,可在一日內用雙腿互相連接,並選擇經過山上以增加趣味性。延續去年的經歷,有關行程包括2月28日「蠔涌車公廟至沙田車公廟」、3月14日「馬屎埔至馬屎洲」、4月2日「沙頭角往牛頭角」、5月2日「城門往鯉魚門」、5月16日「龍門徑往龍門居」、7月11日「馬屎埔往牛屎湖」

另外,在全港地方中,「牛」字是出現頻率最高的十二生肖名字之一,所以趁十二年一遇的牛年新春多個日子到訪帶牛字的地方,合計多達24個:
2月12日(年初一):牛池灣、牛過路、牛耳石山、牛湖墩
2月13日(年初二):「牛牯嶺山」、「大牛潭峒」、牛潭尾
2月14日(年初三):牛皮沙新村、「牛皮沙頂」、牛坳山、蠔涌牛寮村、黃牛山、水牛山、竹洋路田寮村
2月15日(年初四):川龍牛寮、「轆牛嶺」、牛徑村
2月18日(年初七):牛牯塱、「大牛湖頂」、牛牯灣
2月19日(年初八):大牛湖、牛頭角
2月21日(年初十):大尾篤牛坳、牛屎湖村

【三星期內連考三牌,首度一年全考四牌
遠足界有四大「考牌路線」,包括「環湖出咀」、「杯靈雙渡」、「三牙全走」及「一尖三咀四灣」,體力及技術要求非常高,除「一尖三咀四灣」後段外全無補給,所以絕對不適合在炎夏挑戰。於2月27日、3月7日及3月13日,連續三個周末先後走「環湖出咀」、「杯靈雙渡」「三牙全走」,當中「三牙全走」連帶狗牙嶺下山段更是歷來首戰。另外,由於2020年聖誕節才走完「一尖三咀四灣」,故期間沒計劃重走,反而在之後的周末,3月21日挑戰更長的「港島徑全走」。12月5日,再度挑戰「一尖三咀四灣」,成為歷來首次全考「四牌」之一年。

【行山意外特多之年】
肺炎疫情持續,郊野公園遊人大幅上升,意外也相應增加不少。據消防處資料,首五個月錄得523宗相關事故,較去年同期增加達一倍半。飛鵝山一向為事故高危地方,地勢極險要,尤其西南面朝向市區的「鵝肚」「自殺崖」附近,三月及四月各有一名獨行者在自殺崖下面險地身亡,發現與失蹤日期都超過一日,而後者更被市民廣泛關注。5月23日天氣異常酷熱,天文台錄得36.1度氣溫,創歷來五月紀錄,上午有人在九龍坑山附近中暑身故,下午獨行者往黃嶺附徑小徑昏迷,四日後才被發現,當日八仙嶺郊野公園範圍有兩人喪命。

下半年再有超過十人命喪山野,包括風暴「查帕卡」帶來連場大雨,卻有資深遠足人士冒險挑戰馬大西澗,繼而被洪水沖走身亡;風暴「燦都」下沉氣流帶來異常悶熱天氣,某保險公司董事於西貢擔柴山獨行時不適,繼而失救,相隔五日尋回遺體;另外,亦有行山人士走完龍脊,回程橫過馬路往巴士站,被私家車撞到,隨後不治。

【馬鞍山郊野公園成全年到訪次數最多之地區】
馬鞍山郊野公園屬東九龍、沙田與西貢之間的山嶺屏障,幅員廣闊,北起牛押山,南抵飛鵝山及井欄樹,西止沙田坳與獅子山郊野公園接壤。由於近月平日及部分周末的行程相對近市區,令踏足馬鞍山郊野公園的日子增加,當中不乏純粹充當「過客」,例如5月2日的「城門往鯉魚門」,年內到訪次數達28次。另外,大嶼山郊野公園因鄰近住處,所以到訪次數亦有提升,合共19次,緊隨西貢郊野公園,位列第三。

多個鄰近市區的郊野公園全年到訪次數也有顯著增加,港島所有郊野公園、城門郊野公園及獅子山郊野公園分別到訪13、10及9次,已超出過往任何一年的全年紀錄。

【持續每月至少一日超過20公里】
自從2019年8月,已經連續29個月至少一日行程長度達20公里,全年合計有36日,當中上半年每月更最少三日的行程達20公里以上。再進一步,30及40公里以上的行程各有11日及3日,過往年內最多只有四日的單日行程超過30公里。上半年月內最長三次,以及下半年月內最長一次路線詳列如下:
一月:1月3日「三大連走」(33.6公里)
   1月17日「逆走麥一二」(27.0公里)
   1月24日「棺材角、石屋山北脊」(25.0公里)
二月:2月27日「環湖出咀」(30.8公里)
   2月12日「牛過路、牛耳石山、牛湖墩」(26.5公里)
   2月7日「罾棚角咀」(24.6公里)
三月:3月21日「港島徑全走」(46.3公里)
   3月28日「糧船灣群村」(26.0公里)
   3月14日「馬屎埔往馬屎洲」(22.3公里)
四月:4月2日「沙頭角往牛頭角」(41.0公里)
   4月18日「一尖一咀十灣」(32.2公里)
   4月11日「高流灣群村」(26.6公里)
五月:5月16日「龍門徑往龍門居」(31.5公里)
   5月2日「城門往鯉魚門」(31.1公里)
   5月9日「紅石門、花籃坑」(22.7公里)
六月:6月20日「鹿湖郊遊徑、逆來麥一二、上窰郊遊徑」(23.9公里)
   6月6日「環繞將軍澳群村」(23.8公里)
   6月17日「逆走麥徑八至六段及鷹巢山自然教育徑」(23.7公里)
七月:7月11日「馬屎埔至牛屎湖」(34.0公里)
八月:8月15日「大灘郊遊徑經深涌出西貢」(25.2公里)
九月:9月26日「東北群村環走暨谷埔群村」(25.1公里)
十月:10月24日「三門長走」(61.1公里)
十一月:11月28日「一尖四灣」(21.6公里)
十二月:12月5日「一尖三咀四灣」(32.4公里)


【經典行山日回顧】
1月3日:全年第三天走三座有「大」字的高山,包括大帽山、大刀屻及別稱「大羅天」的雞公嶺,全日長度超過33公里,也是過去三周第三次超過三十公里、歷來第693次的行程,隱含很多三字。另外,上山起點為基本荒廢的曹公潭村,而下山終點在元朗牛潭尾村,兩地均有潭字。

1月8日:寒潮來襲,天文台錄得整個冬季最低的7.7度。天陰關係,下午大帽山頂氣溫維持約零下一度,並不時吹著強風。當日攜同自備的電子溫度計經禾秧石林上大帽山,在禾秧石林氣溫只有零度,而在大帽山禁區閘口逗留大半小時期間,最低氣溫為零下1.3度。

1月14日:1月12日的寒冷、陽光普照及極乾燥天氣促成當晚強烈輻射冷卻,翌日清晨新界內陸郊區多處結霜,打鼓嶺、北潭涌氣溫低至零下一度,為紀錄最低。隔天溫度回升,下午到荃灣蓮花山附近的上塘及白石橋村的廣闊廢田,顏色由綠色轉為偏褐色,過往未曾遇過,部分葉片也萎縮,相信兩地亦出現過結霜情況。

1月28日:晴天中重遊八仙嶺馬騮崖,補回六年前大霧無景天氣下的遺憾,惟下午大埔有交通阻滯,令行程時間稍為縮短。由大尾篤村起計,約45分鐘抵達馬騮崖,而穿梭八仙嶺八座山峰間僅用約20分鐘,最後在純陽峰以北小徑下新娘潭,只用了兩小時多點。

2月6日:十年前的2月6日走東澳古道,自此逐漸形成行山習慣。在十周年的大日子,下午重遊東澳古道,經過近年間中封閉的沙螺灣村,但起步時間過遲,末段靠近大澳時天色已入黑。

2月18日:農曆牛年初七走大嶼山有牛字的地方,在拾塱遇到嶼南地區特有的水牛,大量水牛在村前草坪吃草,亦有些正橫過村路。

3月13日:首度挑戰考牌路線「三牙全走」,先走一段石壁郊遊徑,西狗牙上山,橫過「一線生機」後沿東狗牙下石壁引水道,再經中狗牙及「閻王壁」直上斬柴坳。當日也是歷來首度沿狗牙嶺山脊下山,並兩次途經「一線生機」險地。

3月19日:受海洋氣流影響,當日繼續天晴及明顯溫暖,除上馬鞍山觀看應季的杜鵑花海,更巧遇雲海奇觀,雲層在西貢上空海拔約400至550米出現,一越過馬鞍山郊野公園的山嶺屏障就很快消散。

3月21日:首戰港島徑全征,由山頂凌霄閣起步,經薄扶林及香港仔水塘附近、黃泥涌峽、渣甸山、畢拉山、大潭上水塘及龍脊至大浪灣止,橫跨港島區所有郊野公園。當日多雲及顯著轉涼,初段仍覺溫暖,但中段上渣甸山已感受明顯涼意,全天走了超過46公里,為歷來之最。

4月2日:當日由鄰近深圳邊境的沙頭角,走至九龍新興商貿區附近的頭角,長度達41公里,見證鄉郊逐漸踏入繁華都市的經歷。由於天氣炎熱,初段由南涌上平頂坳時頗辛苦,但全程會經大埔與沙田新市鎮「回氣」,中段也順便觀看大埔滘林區近月熱門的「藤王」,學名榼藤

4月5日:結伴探索船灣淡水湖北岸涌尾、泥塘角、橫嶺頭、橫嶺背、金竹排、大滘及小滘多座村落的遺址,由於水位略高,令難度稍為上升,加上近三年幾乎無人走過,後段從小滘上船灣淡水湖郊遊徑時難以找到路口。

4月21日:午後快速順走全長20公里的麥理浩徑第六至第八段,了解自己的「操山」能力,最終3小時57分鐘就走完,還趕及一小時一班的巴士,至於第七至第八段則只用了3小時13分鐘。

5月2日:由城門水塘小巴站經下城門水塘一直東走至鯉魚門,全日長度超過30公里,但天氣多變,首先是間中有陽光但很悶熱的天氣,中午新界北部有熱雷暴發展,下午轉為多雲,經過海拔四百餘米的基維爾營更異常大霧,而在井欄樹附近亦不時下雨。

5月16日:同樣在城門水塘小巴站起步,但方向與月初相反,踏經龍門郊遊徑、白石橋、上塘、清快塘與千島湖清景台後直往屯龍門居,完美把兩個「龍門」連接。當日也是歷來首次在酷熱天氣警告中走超過30公里。

6月6日:環遊背靠將軍澳新市鎮的山脊線,先在布袋澳起步,踏上田下山、釣魚翁、廟仔墩、上洋山、鴨仔山、少女峰、鷓鴣山、五桂山及魔鬼山,至鯉魚門完成,起點和終點都是著名的「食海鮮」地方,但沿途樓梯極多。

6月19日:農曆五月初十想起「五光十色」成語,趁周末上紅香爐峰觀看核心商業區五光十色夜景,商業大廈與會展外牆泛起不同顏色的夜光,夜光不同間隔轉換一次。當日上紅香爐峰前也順道走幾年沒走過的的懸空棧道與紫羅蘭山徑。

7月8日:正值全年其中一個最晚日落的日子,下午近黃昏踏上雞公嶺,山上風力大得有如身在避暑天堂,下山期間更可看到幾無阻隔的日落,7點13分太陽才消失在深圳蛇口高樓後,至8點後西面天空仍有少許餘暉。

7月11日:從即將拆卸的粉嶺馬屎埔村,遠走至沙頭角三椏以東的牛屎湖村,途經南涌郊遊徑及部分橫七古道,再度於酷熱天氣下走超過30公里,並成功連接北區兩座帶屎字的鄉村。

7月30日:預測天氣頗差,但下午陽光出現及鄰近地區雨量減弱,就上八仙嶺預祝第八百次行程旅程,身在八仙嶺群峰見更雲海及火燒天奇觀,實是意外收穫。

8月22日:嘗試挑戰「邊城六堡」,即連走近沙頭角邊界的伯公坳、礦山、白虎山、瓦窰、南坑走至近羅湖的馬草壟合共六座麥景陶碉堡。由於天氣相當炎熱,加上通往南坑碉堡的路段被地盤封閉,最終只走了前四座。

9月11日:探索芝麻灣南部二浪灣之澄碧邨,該處標榜「隱世豪宅」,平均呎價只為外面約兩、三成。雖然環境偏遠,住客仍不少。

10月3日:虛擬銀行與巴士公司合辦的96R免費乘車日,走了西貢西郊野公園最高的石屋山、岩頭山及牛耳石山,海拔均超過四百米。由於天氣尚熱及不穩,嶂上一帶山徑並未出現人潮,特意乘免費巴士的遊人亦不太多。

10月14日:「圓規」風暴翌日,因與日前的「獅子山」帶來大量雨水,無論在東澳古道還是萬丈布的山徑均充斥流水,部分路段有大塌樹,較平日崎嶇及具挑戰性得多,但仍登高觀看慈興寺「飛龍」,還順道加遊煎魚灣後折返,路線意料之外逾30公里。

10月24日:挑戰夢寐以求的「三門長走」,清晨六點在油塘鯉魚門起步,經衛徑三、四段、麥徑五段踏上獅子山,繞經大圍、下城門水塘至城門水塘。下午再走龍門郊遊徑、白石橋、元荃古道及麥徑十段直達屯門龍門居,一氣呵成走了61公里,打破單日50及60公里行程大關,短短七個月內再創單日長度紀錄。

12月4日:2021年的第150次行程,天氣相當良好及清涼,快速登上大帽山,然後前往走馬崗觀看遲來的芒草,環境難得清靜,無任何其他遊人。

12月12日:跟網團前往大鴉洲及小鴉洲,探索「企猴石」、船民營遺址等景點,部分位置頗具挑戰性,亦是在2015年3月【東平洲】之旅後,再次踏足無常住居民的荒島。

12月25日:踏上西貢深涌以北的石芽頭,觀看深涌與企嶺下海附近風光。石芽頭海拔僅180米,但部分位置斜度頗高,亦代表所有西貢西郊野公園所有山崗均已上過。

【狂歡過後的 2022 年展望】
自從2020年12月底至2021年全年已額外帶來多達59個行山日,不管平日還是周末,大部分日子蘊含過往從未到過的地方或小徑,例如十字星石、大龍徑與小龍徑、大埔滘鹿山、轆牛嶺、聶高信山面具石、礦場外脊、大潭崗、柏架山吊車遺跡、船灣淡水湖北岸荒村、鹿巢坳、石龍飛瀑、刀片脊與坐佛崖、半坳嶺、P8徑、班納山、三粒鑽石與水婆婆山、小欖山與游隼石、鯊魚石、鶴咀機鎗堡、火炭河瀝背村、三兄弟石與魚簍石等。平日及星期六多數發掘市區或新市鎮附近的新地方,而假日則是長途或遠郊的船灣與西貢郊野公園,大致與過往幾年的習慣相約。

正如上面所述,自身和外在環境均配合得天衣無縫才可在全年內達至160個行山日,身在外太空的人也不可能長期在上面待著,終歸要降落地球,甚麼「單月最多行山日數」、「連續最長行山日數」等紀錄相信往後也不用想再破了。無論自己還是長輩的年齡,每年都在無情地加一,也得接受社會現實。另外,更無情的是Google自六月起不管上載甚麼解像度和質素的相片,都被計入儲存空間,由於儲存空間只有15GB,以每次行程的相片總大小,肯定放不了多少個月,這對寫Blog構成頗大影響,但也做好了準備,只要重複性太高或不太特別的行程,都不會為當日行程寫Blog,起碼可節省時間。

踏入2022年,肺炎疫情仍無情在全球肆虐,也多次挑戰香港的外防底線,對自身而言,首當其衝的是復出短短兩個多月的行山群,一旦新變種病毒於社區爆發,為身邊人健康著想,所有公開活動很可能再次停辦,回復過往的平常行山模式,但始終令人生故步自封,不能長久維持。既然如此,也趁機做兩手準備,如疫情持續不擴散,就是好機會讓群組進一步壯大,隨後提供更多行山外的不同類型活動,豐富自己與成員的圈子。最後,無論疫情好壞,公事上既要豐富相關知識,私事上亦要發掘不同興趣,反正人生並非只得一種愛好。

  2021年上半年每個行山日之概要:



  2011至2021年每月行山日次數:

  2011至2021年每月淨行山時數(分鐘):

  (表七)2021年上半年平日/周六與假日淨行山時數(分鐘)與郊野公園走訪次數統計: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