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年 7月 9日(六)
路線:石壁>引水道>分流東灣>炮台>56號燈塔>石圓環>分流西灣>煎魚灣>二澳>大澳【地圖】
天氣:雲,有短暫微雨
分流屬大嶼山以至全境最西南面的地方,坳仔過往走過幾次,該處有座小村落,另有郊遊徑連接炮台與石圓環等古蹟,但真正的西南極在分流角,上方有座燈塔,決定趁周末午後探索一下。
從東涌站乘11A巴士直達石壁水塘後面路口下車,隨後一直走宏貝道與引水道馬路至盡頭處,總長超過六公里,經過狗嶺涌附近時稍為轉往南面小崗的觀景台,此處有個指示牌,標示與不同地點之間的距離,但大部分均不能徒步到達,包括石鼓洲、萬山群島、澳門,就作為遊人的冷知識。是日預報雖然大部分有陽光,可能受風向及地形影響,變成大部分時間多雲,身處狗嶺涌觀景台更下起陣陣微雨。
離開馬路就續走山徑,南面視野繼續一覽無遺,路口左轉往分流郊遊徑,首先經過分流東灣沙灘,灘上遍佈垃圾,才想起一星期前風暴「暹芭」襲境,不少垃圾隨升高的潮水沖至沙灘,更有一群流浪狗駐守,可能在尋找食物。穿過沙灘後面已完全毀爛的洪聖古廟,踏上分流半島的小山崗,見外表方正、以城牆式設計的炮台,歷史將近三百年,長闊度分別64米及21米,城牆更厚達四米,用以監視清代盛行的海盜,直至英軍十九世紀末租借新界為止。炮台裡另有階梯,駐兵可踏上南面城牆瞭望,至今大部分遺跡輪廓仍保存完整,除內部因雜草生長變得一片綠油油外。
續沿分流郊遊徑前進,到達石圓環支路時就加緊留意了。石圓環以下的岬角並非分流角,在此要稍為上行,在密林間穿梭一會才是分流燈塔,標示56號,但實際處於半山位置,並非想像中的海岸,旨在為船隻導航,避免過於靠近產生意外。此處與真正的分流角有樓梯連接,下面亦設小碼頭,但靠海位置的植物通常較具攻擊性,樹幹亦堅實得多,時值夏季而且處極僻之地,很少有人過來定期維修,植物茂密至難以通行,決定不再硬闖,在燈塔旁小休一下時亦發現燈塔外表像半荒廢。值得一提,由於燈塔特殊的地理位置,遠足界賦了特殊價值,成為近年挑戰「劏大魚」比賽終點,該線從大嶼山東北角的汲水門343燈塔起步,橫越多座山嶼,總長達五十公里。
走完燈塔,循例看一看石圓環,那是由約廿片石塊組成的長2.7米、闊1.7米橢圓形結構,用意不詳,但可能與祭祀儀式相關,與鄰近的炮台都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成法定古蹟。折返郊遊徑就在分流西灣步回分流村,大部分村屋均已荒廢,除少部分選擇經營士多,讓遊人帶來方便。分流西灣碼頭旁另有座涼亭,天氣炎熱,走累後在此略休,令人驚嘆的是有幾個USB充電插孔,可能讓鄰近居民或遊客緊急時為電話充電,但此處又沒有電話訊號——忘了留意附近還有否附加Wi-Fi網絡。
「暹芭」八號風發帶來的風力不弱,當然為山嶺帶來一些攔路塌樹,找好技巧小心穿過就沒大問題了。1979年美國經援協會贊助修路工程由分流往二澳,共分三期,但不知何故修至煎魚灣附近就沒了,之後煎魚灣經根頭坳至二澳段依然為原始古道。穿越一片幽暗叢林,進入煎魚灣範圍,乃全境最西的沙灘,與雞翼角小島一峽之隔,夏日朔望前後的下午時間出現大退潮時形成連島沙洲,遊人可踏足其上,在公認全境極西的地方「打卡」。繞經煎魚灣的私家農莊,再次遇見住在裡面的中年夫婦,他們年初發現有走私客出沒,故養了至少四頭狗看門口,坳仔經過時牠們也盡忠職守。背面有另一排廢屋,幾年前仍外圍蔓生,如今已清理,原居民準備回來度假了。
踏進二澳村見座巨型竹棚,二澳村一般沒有居民長住,但因應復耕計劃,有活動時就帶同賓客體驗農耕樂趣,竹棚成為活動基地,更有設備齊全的廁所與多個冰箱,方便在場露營的遊人,而另一個冰箱亦讓遊客購買汽水與運動飲品,由於並非長期有人駐守,故設立錢箱,讓遊人自行付款(切忌貪小便宜偷竊)。近月可能接獲遊人反映,村裡指示牌增加了,容易走錯的位置被關上,坳仔印象中有幾次在村裡迷途,甚至在另一邊離開二澳村。在田野間走了十多分鐘就到二澳海岸,此時逐漸入暮,穿越海神古廟及牙鷹角營地,沿靠海村徑快走半小時就到達大澳南涌與番鬼塘村,最後橫過海上長逾半公里之步道到達大澳巴士總站結束行程,略逛夜中的大澳才離開,店舖大多已打烊。想不到晚上八點四十五分開出的班次已滿座,過了水口、塘福車廂全滿,長沙泳灘一帶大量回程遊客繼續看到巴士絕塵而去,他們可能已久候一兩小時了。其餘回東涌的11A、11R、23號巴士末班車早已開出,而大澳回東涌當時亦無加班車,究竟他們幾點才能上車?
東涌站與東薈城之間的噴水池:
沿引水道走至盡頭附近左接山徑往分流: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