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5年 8月 8日(六)
路線:沙田坳邨-獅子亭-雞胸山-獅子山頂-九龍坳-望夫石-沙田頭新村-車公廟站
天氣:晴,氣溫32至36度
受颱風「蘇迪羅」的強烈下沉氣流影響,是日天文台總部錄得130年來的最高溫,部分地區更接近38度,不過由於風勢較大,加上天氣較乾燥,沒想到感覺比盛夏還要略為舒服,似乎高溫只集中在近地面處。亦因氣溫實在很高,故是日只選擇閒遊獅子山一帶,取道望夫石下沙田市區,途中還看到有些遊人不受高溫影響,在操練年底的比賽。
從黃大仙站出發,一離開地鐵站,就被熱氣包圍著,為了讓身體不致太辛苦,就乘坐18M小巴,上至海拔百餘米的沙田坳村起步,雖然只是百餘米,溫度也只低了一度左右,但明顯沒有山下為熱。經法藏寺,沿馬路一直上山,廿分鐘後就到沙田坳的獅子亭,那裡亦有家士多,是行友的熱門補給點。
小休幾分鐘後,接入上雞胸山的樓梯。雞胸山位處獅子山以東,海拔436米,英文名叫Unicorn Ridge,真的不明白為何與「獨角獸」有關係。這裡有座三角網測站,但沒有找著,而北面亦有山脊下達衛徑W049及W050附近。循林中的山脊西走一會,就到上獅子山頭的路口,上頂路都是樓梯級,但頗為垂直及崎嶇,急上十分鐘後就到頂。在獅子山頂可盡賞港九市區,亦有機會欣賞到沙田新市鎮的風景,至於能見度則不算太差。
獅子山是香城的「地標」山頭,分隔九龍與沙田,形似「獅子」得名,其中南面更有座巨崖。大半世紀前,內地戰亂頻仍,難民紛紛來到香城逃難,集中在獅子山南面的深水埗區及黃大仙區,以木屋、寮屋等方式定居。六十二年前的聖誕夜,石硤尾木屋區大火,幾萬人無家可歸,首個徙置區就在原址建成,公共屋邨發展從此一日千里,現今三分一市民都住在公共屋邨。深水埗區及黃大仙區是當年最多人住的地方,他們每天大清早就看著山上的那座獅子,立志發奮圖強,促成香城近半世紀的高速經濟發展,直至十八年前的亞洲金融風暴為止。憑著他們的默契、精神,使「獅子山」成「努力向上」、「同舟共濟」的象徵,七十年代顧家煇及黃霑先生就籍此寫下了《獅子山下》一曲,並有已故歌手羅文主唱。上年年尾的「顏色革命」,在南面的巨崖多次掛了黃色直幡,把那座「地標」山頭變得政治化。
穿過小山坳往「獅子頭」,然後就沿一道略為崎嶇的小徑下回歸亭,在回歸亭休息了近半小時,因紀念香城在1997年回歸中國而立。近黃昏的回歸亭,已不見操練毅行者的人,只有住在附近的街坊,上來閒聊幾句。休後就下山去,遊覽2007年「香港十大名岩」首名的「望夫石」,據說原有大石受風化關係,成了一個背著孩子的人,「站」在山崗上,「望」著與「夫」重聚的一刻。離開望夫石,沿水泥徑下山,抵達紅梅谷對上的引水道。在此東走十五分鐘,下降至沙田頭新村寮屋區,在從再經新田圍邨、秦石邨回到車公廟站完成。
沙田坳邨法藏寺起步(15:44):
晨運客在巨石上寫下的打油詩:
在沙田坳獅子亭附近小休(16:01):
回走約一分鐘,在此上雞胸山及獅子山:
南望九龍半島:
雞胸山頂附近的小平地:
沿途有不少座標石、機鎗堡等二戰時期建下的軍事遺跡:
上獅子山頂的路口,樓梯頗為垂直(16:45):
從法藏寺附近直達獅子山的「獅尾脊」,難度頗高:
獅子山頂(495米)望九龍半島:
黃大仙區:
公屋發源地--石硤尾:
獅子頭及其南的巨崖(17:04):
山頂上的中華民國國旗:
沙田新市鎮:
石堆中矗立的尖石:
下九龍坳途中遇見大石群:
前面較遠處的畢架山頂:
九龍坳風雨亭:
在九龍坳回歸亭大休(17:23):
從九龍坳下望九龍市區:
亭邊的不明棧道,不知通往何處去:
下抵望夫石附近(18:08):
望夫石:
在傍晚太陽照射下的黃花、紫花,十分鮮艷。
下望大圍:
在望夫石看沙田區的日落:
經水泥徑,過溪往引水道(18:26):
亭後的夕陽:
在引水道看沙田區的日落:
沿引水道前走至W052附近(約一公里半):
在此下降往「沙田頭新村六區」的寮屋區:
寮屋區內的電箱:
沙田頭新村六區村口:
回望沙田頭新村六區寮屋區:
經秦石邨返回車公廟站完成(19:12):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