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5年 10月 24日(六)
路線:梨木樹-城門水塘-虎蹤徑-「肥佬麥」-燕岩頂-燕岩(竹林隧道)-元墩下-大埔站【地圖】
天氣:雲,間中天晴,氣溫26至29度
是日長週,中午下班及午飯後只餘下不足四個小時,所以就選擇位近市區的郊遊路線,快速的遊覽虎蹤徑及燕岩竹林隧道,據說那裡是全城最長的竹林山徑,慢步走需時近半小時。
城門水塘在1937年竣工,附近是香城最熱門的郊遊及燒烤地點之一,在周末及假日時那裡通常人頭湧湧。上世紀初城門水塘一帶原有八座小村,包括張屋、老圍、白石窩、南房肚等,但後來因水塘施工的關係,散居新界其他地方;而水塘至金山亦是昔日英軍「醉酒灣防線」的一部分,不過在日治時期,防線就被日軍破壞了,幸好近城門一段的防線仍算完整。從葵芳站乘巴士上梨木樹邨,然後沿樓梯上城門下村(屬寮屋村)後再上水塘,車費較由荃灣出發廉宜之餘,在總站候車時亦不用大排長龍,下次可選用此方法。沿馬路北走大半小時,途經小巴總站、菠蘿壩自然教育徑、城門水塘畔塘徑,就到城門林道-龍門段,這裡遊人較畔塘徑明顯少得多,而馬路盡頭是虎蹤徑入口。
虎蹤徑的名字,據說很多年前那裡曾有老虎出沒,現在當然沒有虎蹤了,如有的話也老早被人發現。由於城門谷山上還有古村(從1914及1924年的地圖記載,南房肚就在現在的「肥佬麥」附近),虎蹤徑實是一道石磴古道,路上亦有一些支路往大城石澗及「龍泉谷」等景點。
慢慢的上走,又半小時後到「肥佬麥」,那裡位處大城石澗中段,因其中一片大石上刻著「肥佬麥」而名。是日所見水流仍有點湍急,加上石面不平,故過澗時要加倍小心。在七月中時曾由「肥佬麥」直上四方山坳,近頂處路況非常密,是日就試走較東面的小徑上燕岩頂,距離較短之餘路胚亦明顯易找。
沿小徑直走,很快就接回麥徑,但不沿麥徑走,而是在對面仔細的找尋下燕岩的路口,因為那裡亦有隱蔽小徑經「走馬崗(588米)」下林村或蓮澳一帶。望著大埔方向下走,斜度隨之轉急,到明顯轉角處就是燕岩竹林隧道的山上入口。竹林隧道全長約半公里,中間隔著燕岩廢村。身處竹林裡,旁邊都是密麻麻的竹樹,甚能體會箇中韻味,在此漫步倍感寫意--但是日不能在此留連忘返,始終離入黑只有半小時,如入黑後還在小徑將會很危險,故只拍了一些照片。
穿過竹林,沿零碎古道及林中緩步下降,再過半小時就到達元墩下村村末的祠堂,那村相信有人居住,但只是間中回來,最後就經碗窰、運頭塘邨回大埔墟站,結束半天急走之旅。
經城門下村上城門水塘:
城門水塘:
小巴站:
菠蘿壩自然教育徑:
轉入城門林道--龍門段:
馬路盡頭處入山路:
「湖洋山地界」石碑:
在「路不通行」牌後接上虎蹤徑,途經一些田基,但路上有大樹塌下,得繞路而行:
路旁田基與古道:
過大城石澗中段的「肥佬麥」:
直上四方山坳的小徑入口:
南房肚村田野遺址:
大石鋪成的田基:
穿過樹下,很具探秘感覺:
穿梭在竹林間:
轉走「麥理浩徑第八段」:
康莊大道:
轉入小路,可上望大帽山及燕岩頂一帶:
臨到麥徑八段的一段竹林:
接回麥徑八段燕岩頂一帶:
望向大帽山頂:
燕岩頂一帶的長草(芒草?)
穿梭在山野草林中:
朝大埔下走:
小巴站:
菠蘿壩自然教育徑:
轉入城門林道--龍門段:
馬路盡頭處入山路:
「湖洋山地界」石碑:
在「路不通行」牌後接上虎蹤徑,途經一些田基,但路上有大樹塌下,得繞路而行:
路旁田基與古道:
過大城石澗中段的「肥佬麥」:
直上四方山坳的小徑入口:
南房肚村田野遺址:
大石鋪成的田基:
穿過樹下,很具探秘感覺:
穿梭在竹林間:
轉走「麥理浩徑第八段」:
康莊大道:
轉入小路,可上望大帽山及燕岩頂一帶:
臨到麥徑八段的一段竹林:
接回麥徑八段燕岩頂一帶:
望向大帽山頂:
穿梭在山野草林中:
朝大埔下走: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