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責聲明
有見遠足活動成為潮流,當中不乏新手,讀者在參閱本網誌後不宜完全跟隨內容所述的時間及步速,始終實力有一定差距,應儘早起步為佳,在選擇路線時亦要衡量自己的能力及事前搜集好資料,避免迷途或受傷繼而要求救援服務。本網誌大部分遊記對全無遠足經驗的讀者來說都不適合,如讀者貿然跟隨遊記而導致有任何意外或財物損失,責任自負。
另外,過往可行的路線現時或會消失,讀者宜善用右面的「網誌定向」功能搜尋目的地資訊,確保閱讀的內容是較新的。
2020年1月15日星期三
阿佗插秧在高台
日期:2020年 1月 4日(六)
路線:荃灣城門道—梨木樹邨—城門水塘—繞道往龍泉谷—虎蹤徑—阿佗石—禾秧山—妙高台—大帽山道停車場—扶輪公園—川龍【地圖】
天氣:晴
是日天色甚佳,宜登高,就重遊一趟大帽山附近的禾秧山和妙高台,欣賞壯麗的石林和海拔最高的山火瞭望台,順道看看禾秧山東面山坡上造型奇特的「阿佗石」。在時間配合下,坳仔亦在妙高台拍攝薄雲襯托下的日落,非常美麗。
在荃灣綠楊新邨出發,沿坡度不大的城門道上山,但有些位置無行人路,小心車輛。穿過位處山崗的配水庫往梨木樹邨,再次沿城門道上山,過了和宜合村乃城門水塘小巴總站。之後菠蘿壩自然教育徑和畔塘徑馬路也是相當平坦,在畔塘徑上偶遇高度超過十米的白千層整齊在路邊矗立,該段馬路沒有任何轉彎處,視野看到的白千層數量多了,無疑是遊人「打卡」之熱點。
城門水塘西面有幾道沒有指示牌但寬敞的山徑上山,兩星期前才走完水塘西北面近六號郊遊場的「虎蹤徑」,是次取道更北面的無名山徑,入口處於畔塘徑與連接鉛礦坳馬路之交點。該山徑實際為往鉛礦坳的繞道,中間幾處有被漁護署封閉的支路(包括往龍泉谷),坳仔始終感到有點奇怪,為何仍保留附近沒有景點、沒有指示兼迂迴曲折的山徑。
拐進被封閉的支路,地勢趨於下降,穿過小段竹林就是大城石澗中下游的龍泉谷,那裡可謂近期常到之地,兩個月內到過三次。接虎蹤徑繼續上山,之後在禾秧山正東面的「阿佗石脊」直達禾秧山東部的阿佗石,貌似「駝背」的老人或背著小孩的人而名。阿佗石脊斜度雖然較高,整體路況仍明顯,大概較多遠足隊走過緣故。
從阿佗石繼續走至禾秧山頂,此時野草突然變得相當茂密,但坳仔也沒有理會那麼多,專心地走,很快看見禾秧山頂的巨石群,要登上山頂還得爬上去。山頂巨石群其實只佔整個禾秧山石林的小部分,因為附近的大帽山在超過一億年前曾是座活火山,火山活動噴出的岩漿遍布禾秧山、四方山等地,冷凝後變成形狀不一的巨石,據說禾秧山的石林合計七組之多。
在禾秧山頂的石群拍攝一般時間,就沿相對明顯的小徑往妙高台。妙高台和禾秧山海拔都約770米,但實際高度網上卻有多個版本,可能測量的方法各有分別,加上兩者又沒有測量柱。雖則說是相對明顯,但支路眾多,能順利找到往妙高台的路難免靠幾分天時,最起碼當時將近日落時分及天色保持晴朗,山上一起霧就會容易走錯路。到達妙高台時離日落只有廿分鐘,柔和光線照在背後的大帽山山坡,泛著幾分金黃。看過日落,步往大帽山道,在暮色中急步下走至扶輪公園,最後在近乎伸手不見五指的自然教育徑下川龍,本來還想繼續下荃灣,但擔心入夜後經過沿途的村落時狗隻會變得兇惡,決定從川龍乘小巴下荃灣,結束遊覽阿佗石、禾秧山頂石林與妙高台的一天。
沿城門道登上配水庫山崗,再經梨木樹邨往城門水塘:
畔塘徑的白千層林:
畔塘徑旁的城門水塘風光與郊遊場地:
畔塘徑與連接鉛礦坳馬路之交點遇牛群,在此左轉登上無名山徑:
左轉下龍泉谷,途經一段竹林:
大城石澗中下游的龍泉谷,和澗邊的「芙蓉山村」遺址:
被移除的「路不通行」警告牌,牌後為虎蹤徑,可登上龍門郊遊徑與「肥佬麥」之間的山徑:
有人在虎蹤徑發現過箭豬屍:
拐上阿佗石脊,途經一處像戰壕的沖溝:
環境由樹林變成野草林:
阿佗石:
望向沙田新市鎮和東南面的山嶺線,包括獅子山的背面和更遠處的飛鵝山:
阿佗石附近山坡上的零散巨石:
在野草林中前往禾秧山頂,會步經大城石澗其中一支源頭:
從禾秧山望大帽山頂:
禾秧山頂石林:
巨石間的小縫隙:
禾秧山頂形狀不一的巨石,非常奇特:
望向妙高台:
沿途不時可仰望大帽山:
往妙高台的小徑:
路上見已乾涸的「天池」:
妙高台旁的廁所和小倉庫:
妙高台外觀:
薄雲中的美麗日落:
山下的荃灣新市鎮:
夕照下的大帽山山坡,泛著幾分金黃:
太陽亮度繼續下降,夕陽也照不到大帽山山坡了:
在大帽山道欣賞日落:
暮色中的大帽山道停車場:
晚霞:
施樂園:
扶輪公園沿自然教育徑下川龍作結: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