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年 11月 5日(六)
路線:索罟灣>陰菱坳>山地塘>山地塘以南腹地石群(踏板石>疊石>天空祭壇>深灣石河)>深灣>東澳>榕樹下>模達灣>索罟灣【地圖】(注意:天空祭壇至深灣石河段路況極崎嶇及大量攀爬,沒充足經驗者不宜)
天氣:陰
山地塘(別名陰山)為南丫島最高山峰,奇石遍佈,蔚為奇觀,尤其南部更具看頭,當中「踏板石」、「天空祭壇」等絕對稱上鬼斧神工之作;東部的深灣則是瀕危物種綠海龜的全境唯一產卵地,每年四月至十月禁止遊人進入。踏入十一月首周深灣沙灘解禁之時,亦是坳仔的生日周,是年生日周更碰上不少防疫政策如餐飲時間限制、官方燒烤場同時解禁,金融峰會與七人欖球賽全球性大型盛事齊齊恢復,恆指也出現近月難得一見的連日大反彈,可謂近年最好的禮物,就在沙灘解禁的首周末特意到此慶祝,當然少不了挑戰山地塘南部的石景。
從中環四號碼頭乘渡輪至索罟灣,船程約四十分鐘。由於南丫島居民分布問題,平日(包括星期六)班次明顯較往榕樹灣少,通常維持一個半至兩小時一班,故要特別掌握好時間,錯過船期就很麻煩。下船即穿過海鮮街,與西貢、鯉魚門、屯門青山灣都屬海鮮酒家林立之地,然而名氣略小,可能交通稍為不便。過了海鮮街乃天后宮廣場,此時要沿樓梯上行至陰菱坳,路邊會經一些山墳,亦發現一座已荒廢的雙層小石屋。
到達陰菱坳,沒作停留,一氣呵成踏上海拔354米的山地塘,英文名字Mount Stenhouse(原名Lamma Peak)據說紀念十九世紀的英國艦隊副司令Sir Humphrey Senhouse,當年Senhouse參戰期間,意外病逝於停泊在香港的艦艇上,後來不知何故地圖上多了個字母。上行初段歧路頗多,有些位置走偏了,感覺就比較難,而且日前「尼格」八號風球後殘餘的氣團帶來持續潮濕陰暗及有陣雨的天氣,是日雖然沒有下過雨,但路上依然有微量泥濘。中段可見一柱擎天、頂部微尖的「不文石」,相信令人不難聯想起某種東西。至於傳說的「手指石」,坳仔又一次錯過了。
在山地塘小休數分鐘,向南開始下行,在海拔二百米左右發現「踏板石」,由三片巨石組成,其中一石呈L形,另外兩石形狀扁平,三石相互疊成,中間有扇方形「窗」,窗的另一邊更有兩顆小石點綴,「踏板石」後隨高度繼續下降,難度稍增,部分下坡段變成「大波板」狀的斜壁,雖然表面不滑,心理上站著沒如坐著安全及爽快,可能潛意識中重拾兒時玩滑梯的感覺。看到遠處顯眼的「天空祭壇」,就小心地邁向目標,期間又看到另一片疊石景,兩片高度相似的石上架著一片大石,帶點方形的形狀亦被部分遊人稱之「棉花糖石」。逐漸靠近天空祭壇,形態上為一處用幾片巨石疊成的平台,上面再疊著三片小石,猶如放上祭壇的祭品而名。不時有遊人會爬上神壇留影,然而感覺有點危險,故坳仔沒試。此段上述石景共通點都是一片石頭疊在另一片石頭上方,當中不少表面平滑,堪如大自然奇蹟,因為南丫島岩層以花崗岩為主,容易受風化侵蝕,尤其節理較多的位置早已被侵蝕甚至裂開、崩塌,所以就形成如此奇觀。境內著名的塔門呂字疊石、獅子山、望夫石等奇岩怪壁同樣受花崗岩節理侵蝕面成。
隨後於「天空祭壇」取橫山徑穿深灣石河往深灣,此乃行程的大難關。首先有幾道隱蔽支路,其中一支佈滿帶刺植物,嘗試跟隨路標轉往略寬闊的荒徑,穿過「犀牛石」後橫過石室,接著要爬下坡度達五、六十度的斜壁,較其他位置都困難,最後段更達七十度以上,連坐著都覺得不穩,就坐在旁邊的灌木於旁邊繞下去,然而斜壁竟然有超過一道路標,似乎難以避開,顯然屬五星級難度路段。儘管如此,感覺似乎可以走其他支路避過,惟坳仔沒有留意到,又或是路況可能更惡劣或隱密。
有驚無險,安全下達橫山徑,然後橫越深灣兩道石河。網上有資料稱第一或第二道石河,然為避免方向引起混淆,姑且稱「北石河」及「南石河」,近深灣者為北。南者較為隱密、狹窄及險要,至於北者則開揚得多及攀爬量較少,中間感覺則是陰暗潮濕的原始森林。從山地塘至深灣路上,難度最高在天空祭壇至深灣南石河間,其後難度、攀爬量逐漸下降,過了深灣北石河小徑趨於明顯。雖然貌似離沙灘不遠,可能路況崎嶇,實際仍需一段頗長時間。深灣以西海岸尚有「月老石」及「海豹情人石」景點,由於太疲倦,而且看似仍需攀爬,是次沒有到訪。
好不容易踏足深灣沙灘,由天空祭壇至此用了近兩小時。深灣為全境唯一以至南中國海少數有綠海龜繁殖之地,然而綠海龜對周邊環境極其敏感,只能在沒有人類活動騷擾的情況上岸交配及產卵,故此早在1999年列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於每年六至十月禁止遊人進入。為加強保護綠海龜繁殖環境,自2021年起,深灣沙灘限制期由六月提早至四月並擴展至鄰近水域,意味每年超過一半時間列為禁區,印象中也是全境唯一設定期禁區的郊野地區。是日為沙灘年度解禁後的首個周末,近黃昏已有一些洋人在此露營,甚至移除灘後雜草準備營火,辦公室暫且人去樓空,似乎等待翌年四月到來。
於辦公室旁村徑直達東澳村,前臨石排灣,規模細小,大多村屋未有重建,常住居民甚少,或許只有大時大節才回來。石排灣北面、離東澳村僅五分鐘步程就是榕樹下村,儘管交通仍不發達,面貌與東澳大有不同,不單村屋較新,士多亦有至少兩家。此時已逐漸入黑,於榕樹下的士多稍作休息並吃點豆花,原來老闆真醒目,看到坳仔的裝束就免費贈送第二碗。無論在東澳村還是榕樹下村前的沙灘,亦有很多洋人在露營,更搭起篝火,進一步提高露營的浪漫感。
跟隨村徑經模達灣回索罟灣,模達灣一帶分三座村落,從南至北依次為模達舊村、模達新村及模達灣村,以模達新村地勢稍高。到達模達灣群村時已入黑,感覺有不少居民在住,似乎都想遠離繁囂。模達灣設有碼頭,惟只通往香港仔,然而香港仔暫未有鐵路連接,所以往來市區的交通較索罟灣再略為不便。有趣的是,榕樹下士多老闆把模達說成「摩打」,想著想著叫「摩打灣」感覺更順口,惟邏輯上不太合常理,實際「模達」原名「茅笪」,意為用茅草搭成的房屋。
沿村徑步約半小時回索罟灣,剛好乘到七點鐘回香港仔的街渡,生日周兼「解禁周」的喜雙逢之旅隨而到達尾聲。街渡會先經模達灣,船程近十分鐘,然後再約廿分鐘到達香港仔碼頭,就在下船處旁仍有歷史悠久,但因肺炎疫情初期結業的珍寶海鮮舫鐵閘,更具「世上最大的海上食府」之美譽。海鮮舫結業後由於活化失敗,在是年六月移離本地水域,可惜在南中國海沉沒,倍感惋惜。最後乘搭橫水渡從香港仔至鴨脷洲,兩地距離三百米也不到,難怪連屁股還未坐暖就下船,原來船程僅兩、三分鐘。
中環四號碼頭乘船往索罟灣:
還有台古董冷氣機:
回望山地塘之巔:
山地塘以南石群:
陰山連壁:
踏板石的窗:
踏板石背面:
過了踏板石,路況漸趨隱閉,並要於斜壁下行:
近處的大角及稍遠的圓角:
豬?
荒徑旁直崖:
大角半島的山崗:
將是難度最高之處: 倒在地上的疑似棕櫚類植物莖部:
沙灘上的監察鏡頭:
深灣至東澳之間的村徑:
東澳村:
榕樹下士多:
船期表:
歷史超過二百年的八間相連石屋:
模達灣村公廁:
眺望港島西南部: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