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片:紅石門的火紅海岸線,對面為往灣洲)
日期:2013年2月15日(五)
路線:烏蛟騰-迷椏走廊(馬尿河、黃竹涌、牛角涌)-紅石門村-烏洲塘(花籃坑)-鳳凰笏-船灣淡水湖郊遊徑-大尾篤(約22公里)
天氣:大致天晴,氣溫19至27度()
首次在網上籌組行山活動,一行十人,浩浩蕩蕩往紅石門及花籃坑遠足。是次行程屬「新手升級」,在技術及體能上都得以提升,包括上落大碎石坡、長途跋涉、探路技巧、闖林、涉澗、夜行,當中後兩者更意外加上,可謂因禍得福。雖有隊員在登鳳凰笏時多次大腿輕微抽筋,不過大家傾力相助,全隊終平安回歸。朝九時走至晚八時半,比上班時間更長,創下不少隊員的長程遠足紀錄。是次活動,坳仔(註:此後文字筆者會稱坳仔)亦有未完善的地方,例如稍為焦急,或未有全面看圖探路等,希望大家體諒。
晨八時十五分於大埔墟火車站集合,坐的士往烏蛟騰,車費約九十四元。小巴特別班次,上一班為七時四十五分,實屬太早;下一班為九時四十五分,實屬太晚,唯有每人多十多元的士費。八時四十五分,到達烏蛟騰,意「蛟龍翻騰」,氣勢磅礡,原名「烏龜田」。(圖1-2)
在此稍作整頓,往後全程將不設正式廁所,除非在郊外方便。烏蛟騰村,四日兩臨此地。(圖3-5)
路經九擔租村,有一新屋建成,屋前花圃精美,亦具自動灑水設備,村落再不是「暫荒」。舊屋沒大變化,新屋前有三叉路,往上走通苗田,往右至橫嶺坳。(圖6-7)
分支路轉右,再經梅花樁,旁有石板路。有隊員笑稱石板路乃方便單車手通過。(圖8-9)
路經林蔭古道、荒廢已久的上下苗田村、大量山溪及澗中空地,晨九時四十五分到迷椏走廊入口,警告牌剛被更換。(圖10-15)
迷椏走廊經馬尿河、黃竹涌及牛角涌至紅石門,由下苗田起至黃竹涌一段摻雜大量散樹、長草、亂草、竹枝、竹叢、小溪及小路,沒穿長衣、長褲或戴手套者易遭割傷,環境頗翳焗,只是初春,蜘蝶網奇多;其茂密植被及豐富水源,屬奇鳥異獸之理想棲息地;雖名為「迷椏走廊」,但稍有人通,布帶不少,山徑頗清,小路多被草莽掩蓋,使走廊不再「迷椏」,相比起烏洲塘段,小巫見大巫而已。稍離主徑處則設馬尿村,不過已廢極久,成為杳無人煙、荒蕪之域(圖16-25)。
往馬尿河途中稍有空曠位置,遙望吊燈籠,海拔416米,乃東北最高峰(圖26-27)。
到達馬尿河(圖28-30)。
馬尿河後一小段鳳尾竹叢,走經該處,時聞鳥啼。下一站:黃竹涌。(圖31-37)
我們在黃竹涌錯下澗,雖浪費約三十分鐘,唯新手技術可得提升,換個角度,是福份矣。(圖38-41)
回到原處,轉右稍上,才是山路。開首景觀依舊,再過片刻,景色漸廣,盡覽大水湖、鹹魚埕、往灣洲、娥眉洲及吉澳,遠處的尖山為吉澳黃幌山。(圖42-45)
下山途中見一潭,再經無名河口。旁邊泥路極濕潤,遂先走澗邊石路,才接回山徑。岸邊的石頭漸顯泛紅,山坡則滿佈各式各樣樹木,並未受植林計劃影響,生機盎然(圖46-48)
走段山路,抵牛角涌,離紅石門又近一步。當時潮水高度約1點5米,石灘及石橋仍能清晰看見,大家輕鬆的渡涌;涌邊有石圍,該用於集水。(圖49-54)
再走一段路,沿布帶下行,即抵紅石門。沿路地上不少泥洞,顯示此地野豬活躍。(圖55)
先經一草地,再經內湖邊,即抵村腹。內湖從前用作養魚,該村已廢,只餘死水。(圖56-60)
紅石門村七十年代末仍有人居(介子之《東北區域面面觀》);村腹遺址有五:發電站(圖61)、村屋(圖62)、廚房(圖63)、拖車(圖64)和石桌石椅;內湖另一邊亦有少量房屋,不過難以通行,顯示該村以前稍具規模。
村腹石基另有摺凳兩張,座墊已微翻起。(圖65)
紅石門村廢屋,地下以石屎建成,二樓以鐵皮建成,甚具寮屋風格。二樓及樓梯近乎全倒,神位多年或無人供奉,地上垃圾滿佈,窗戶破毀不堪,野草鑽牆而生。破屋外有「福」字及四句提醒,未知是村民寫上,或是由遊人寫上。(圖66-72)
沿小徑前走約一分鐘,即到火紅海岸,屬印洲塘海岸公園。(圖73-74)
紅石門的火紅海岸,對岸為往灣洲,中央為紅石門海峽。岸上石英晶體極多,石坑中更結下石英紋,別具特色。該地石頭鐵質較多,氧化時顏色顯得泛紅。(圖75-97)
過提壩,繼續觀賞火紅海岸。此時我們巧遇水警船,一起揮手。對岸建築乃往灣洲外展訓練基地。(圖98-109)
午一時十五分出發往烏洲塘花籃坑。入口較隱閉,地上甚多垃圾。此徑另有路通長窩,已廢矣。(圖110-111)
沿路遊客極少,植物茂盛生長,部分路胚若隱若現,樹木更高於人,與闖林無異。山上回望紅石門提壩、紅樹林及黃竹角海。(圖112-118)
進入烏洲塘腹地,花籃坑近在咫尺。烏洲塘村沿坑兩旁而建,該村亦已廢極久,藤蔓叢生,林密蔽日,村腹布帶極少,更覺詭異。(圖119-121)
向花籃坑進發,水源豐足,長年不旱。(圖122-126)
「花籃」及「花籃石」。(圖127-129)
原路折返,遇帶刺樹根。(圖130-131)
沿橙色帶登鳳凰笏頂。在此有隊員大腿抽筋,我們從旁協助(圖132-133)
蛇年首禮--巧遇熟睡的蛇。(圖134)
鳳凰笏頂的支路極多,部分地圖更沒載出,我們探路花了大半小時。遙望黃竹角海,小島為烏洲。(圖135-137)
下午近四時終找回正路,準備接環湖徑,行程中最後一個密林山徑。不幸地,該隊員大腿再兩度抽筋,有隊員提議下降回紅石門等待救援,不過坳仔見烏洲塘一段山徑需闖林,救援船亦非常於紅石門出沒,故提議繼續接環湖徑,部分隊員亦和議,繼續上路,傷兵則慢慢走。遇兩名山友,我們在此問詢,方知由黃竹角咀回程,登高295米的跌死狗,再於烏蛟騰回程。(圖138-143)
午五時回到環湖徑,望著斜陽在淡水湖輝映,大家終鬆口氣。(圖144-146)
最後考驗,下降鵝髻頂南端碎石大坡,最斜達1:1.3,抓樹走,問題不大。傷兵在此主動滑坡,他稱褲子堅固,很難磨穿。我們此時遇三名山友,正往黃竹角咀露營(圖147-151)
最後約十公里,日落前不可能完成;天色漸黑,我們在長牌墩頂亮起電筒(圖152-164)。
黑夜中下大斜再上大斜,又是另一考驗,蟲鳥叫聲就在耳邊伴奏,晚七時二十分,回到副壩,易走不少。(圖165)
再經南壩、白沙頭洲後抵大壩。壩長二點一公里,最大標數六千八,單位該是英呎(圖166)
大壩對岸的大埔,燈光繁華,高樓重遇眼前。(圖167)
再經樓梯、車路和大壩,終抵大尾篤。我們急不及待補給及大合照,坐車到大埔晚膳。飢腸轆轆,無一不叫「多飯」。(圖168-169)
參考資料:
1) 介子:《東北區域面面觀》(1976-77)(第八章:紅石門與戶洲塘)。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