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年 7月 13日(日)
路線:高塘>海下路>白沙澳>蛇石坳>深涌>榕樹澳>天梯>嶂上>北潭坳【地圖】
天氣:晴
日前在網上看到西貢深涌已完成活化及翻新,環境與過往有顯著差別。由於是日乃在西貢遠足史的一個重要紀念日,當然順路遊覽一下深涌的新貌,然後再經天梯上嶂上落北潭坳作結。
從西貢乘巴士至高塘起步,原來高塘村還有道隱蔽村徑通往海下路,各有座伯公神壇及大王爺神壇,不過出口向北偏離巴士站,基本上沒有村民使用,路表落葉重重,估計屬1970年代修建北潭路前,高塘村民採用該村徑通往黃石碼頭,乘街渡往返大埔。
此時坳仔突然想起地圖顯示北潭路對側有座魚塘,順道探索一下,先橫過北潭路,在回西貢的巴士站旁進入隱蔽泥徑,越走越深,路邊堆放各式各樣被棄置的雜物,連雪櫃、洗衣機、單車、流動廁所均出現,唯獨沒有廚餘,直至接近魚塘,就被鐵閘欄住,如此情景實屬嚇人,尤其四周被郊野公園包圍,未知魚塘周邊土地是否被改作回收場。
匆匆離開滿布雜物的地帶,正式展開是日行程。初段均屬非常例行公事式,轉入海下路,沿路一直步至白沙澳,隨而拐進村徑,穿越白沙澳村,深入南山洞附近窩谷,再接山徑穿蛇石坳落深涌。到達深涌後,環境呈大幅度改動,昔日荒廢且雜樹叢生、形同鬼域的學校,近期重見天日,令坳仔想起十多年前的鎖羅盆,惟當時或許沒有活動,故無從參觀,甚至連外圍都用綠布完全蓋上,連學校外圍都攝不到。村裡近乎全部有人居住的屋宅均已翻新,其中一座1936年建成的「李家大屋」,更換成西洋風格,屋前豎著「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交通總站舊址」名牌,標註於1942至1944年間該屋屬大隊情報交通總站所在地,保護遊擊隊戰士。
此時步至村裡另一側的公民學校暨天主堂,途中回看深涌及大草原環境,如同置身海外。天主堂原稱「三王來朝小堂」,早於1879年設立,其後得知客家人重視教育,故增設辦學功能,名為「公民學校」,在同一鄉村設立兩座學校可謂少見,至於現址的學校暨天主堂建築則在1956年重建。因過去幾十年經濟發展,深涌人口外遷,早已停止辦學,而三王來朝小堂亦於1999年停用。荒廢廿多年,建築無疑耗損,近年有保育者為小堂修復,最終於是年一月重開。
因教堂目前亦沒有對外開放,故此很快離開深涌,接村徑往榕樹澳進發,並計劃於鰲魚頭的士多吃碗豆花補給,沒想到未到五點就已打烊,或許疫後市民消遣活動有大幅轉變,郊野經濟一落千丈加上天氣不穩(前一天間中有大雨),乾脆提早休息,甚至不作營業。到達榕樹澳村,亦發現沒有任何補給點,就在其中一戶村民自設的長椅小休作罷。
小休約十分鐘,沿嶂上郊遊徑的天梯步上嶂上,不過可能受近期多場降雨影響,途中不時有垂下的樹藤,個別更帶尖刺,留意身體以免「中獎」。嶂上士多也貌似準備關門,只是外面未關閘,最終逆走麥理浩徑第三段,稍上至牛耳石山附近,再走樓梯直落北潭坳作結。近幾天受「丹娜絲」殘餘降雨影響,全程不時有積水及少量泥濘,政府甚至「超前部署」兩天前(7月11日)預計受世紀大暴雨影響而停課,沒想到當日天文台(及是日走的西貢)竟錄得零雨量,大量市民質疑政府的決定——若然當天的「超前部署」準確,相信坳仔「超前部署」的紀念行程顯然不會如此順利。
到達北潭坳,十二年前的是日(2013年7月13日)為首訪北潭坳村的日子,因屬自己網名,且當時受颱風下沉氣流影響十分悶熱,走完大浪西灣後探訪北潭坳村時,體力幾近耗盡,難免有深刻印象,此地也順理成章成為VIP,近乎每年7月13日前後都要「報到」一次,先閒逛村後的大草坪,並感受洋人的生活氛圍,最後準時在黃昏7點13分於村口名牌打卡留念(更是連續五年如此)。整頓過後,就乘96R巴士直達彩虹站,結束探索深涌新貌兼路況優於預期的紀念日行程。
大學站已完全安裝月台閘門:
「重光」後的深涌學校:
翻新後的深涌村,如同置身海外:
此地曰「深涌農莊」:
榕樹澳村:
嶂上士多:
逆走麥三回程:
連續五年都從麥三鳥瞰北潭坳村:
有點冷清:
某屋的花園被冠名為「Piazza Corona」(意大利文):
北潭坳村草坪與龍門架:
橄欖球:
高處已雜草叢生:
村裡還發現籃球架,但如今相信僅作裝飾,否則村民打籃球時很易打中車輛:
「候車」往黃石碼頭的牛: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