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線:荃錦坳>逆走麥徑上大帽山>四方山坳>四方山>走馬崗(588米)>小菴山(245米)>大菴山村>大菴村>林錦公路
天氣:晴
是趟行程充滿代表性,因是絕無僅有的年內第150天遠足,較去年的100天紀錄超出至少一半,不過起程時諸多阻滯。原計劃川龍經妙高台直上大帽山,不知何故80號小巴大排長龍,看人數要第三台車才上到。連忙步回荃灣站上面天橋等候上荃錦坳之51號巴士,可惜又脫班了,真正起步時已近三點,立即快步逆走麥理浩徑八段上大帽山頂附近。
天氣清涼加上零碎薄雲,令景觀顯得更美,縱使步伐匆忙,也不忘停下拍攝下方樓宇林立的市區,亦包括連接青衣島的青馬大橋、汀九橋與昂船洲大橋,而通往山頂馬路給弄成之字形,方便車輛駛過陡峭的山坡。向左一拐,瞬間感到陣陣冷意,景觀從市區及大嶼山東北岸轉為沙田、大埔、元朗等新市鎮及鄉郊,證實了天文台於秋冬季常說的「新界氣溫再低幾度」。再過幾分鐘就到大帽山道禁區閘口,為麥理浩徑最高點,閘內有多個雷達站及解放軍軍營,閘口海拔稍低於鳳凰山的934米,然而禁區圍網部分建在地勢較高的位置,如果沿閘口左邊小徑走上去,最高可達海拔約945米,所以一般遊人可達的全境最高點究竟是大帽山還是鳳凰山,答案是「無從判斷」,取決於能力、經驗和認識。
離開閘口快步下行,往四方山坳的斜度較大。四方山坳為大帽山道真正盡頭,設涼亭一座,另有山徑上落梧桐寨。四方山於四方山坳以東,海拔約785米,均為非官方地名,堆積著億萬年前火山年代爆發後凝固的熔岩,令坳仔驚奇的是,某片巨石竟有個顏色不同的四方形,像凹進去的,在想四方山名字是否因此而來。於草叢中的入口北往走馬崗,初段更見一些樓梯,似乎以前曾計劃設郊遊徑,後來不了了之。半小時走到海拔588米的走馬崗測量柱,政府地圖稱為「燕岩」(編號507),至於遠足界為何叫「走馬崗」就無從得知,只見國內有很多同名同姓的地方。
下午四點半,斜陽映照走馬崗的芒草群顯得金光閃閃,密度好比大東山,當然名氣小得多,得以靜賞。逗留十分鐘左右就朝林村方向下山,一下山斜度甚高,不久後放緩,很快遇到支路,左路沿脊直降大菴村,右路則往大菴山村及小菴山,是次選後者。該路六年前走過,還記得當時路標甚少,植物很茂密,現在情況好了不少,但部分坡度甚大的位置依然為考驗,需用旁邊的植物借力,部分樹枝更被扯至變形。
到達走馬崗與小菴山之間的山坳,海拔約230米,離大菴山村不太遠,尚有少許時間,希望可探索鄰近的小菴山廢村。嘗試沿山腰前往,走了小許野草異常茂密,然後上小菴山頂,又發現明顯小徑往小菴山村方向。環境逐漸深入樹林,腳下變成古道石塊,代表抵達小菴山廢村範圍,可是天色逐漸轉暗,深入不了,唯有草草拍攝村口某廢屋基座,原路折返山坳。再走一段樓梯古道下大菴山村,同樣完全荒廢,而農地被劃為私人地方,不能擅闖。村裡近年還有個像巴士站的避雨亭,從環境可知,相信附近村民不時會到此運動一下,至於廢屋群亦因入黑而難以觀看。最後接村徑一直下行,穿過大菴、坪朗村抵達林錦公路,結束天色甚佳但美中不足的半天行程。
荃灣站乘51號巴士至荃錦坳起步:
荃錦坳連姐士多:
仰望大帽山頂:
青衣島與大嶼山東北岸:
環顧市區(港島、九龍西、荃灣、葵涌、青衣島)及大嶼山東北岸:
夾在城門郊野公園與馬鞍山郊野公園之間的沙田新市鎮:
離大帽山頂禁區只有幾步之遙:
大帽山頂禁區外圍,也是麥理浩徑最高點:
元朗與附近的鄉郊:
遠眺大埔北部鄉郊、八仙嶺郊野公園、紅花嶺一帶:
四方山坳已廢棄的梯田:
巨石上的四方形痕跡,是否四方山名字的由來?
此處轉往走馬崗,入口很隱蔽:
向大菴山方向下山初段:
樓梯古道下大菴山村:
大菴山村廢屋:
晨運客蹤跡:
感覺很適合露營的地方,但標示為私人地方,沒辦法:
村徑往林錦公路作結: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