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責聲明

有見遠足活動成為潮流,當中不乏新手,讀者在參閱本網誌後不宜完全跟隨內容所述的時間及步速,始終實力有一定差距,應儘早起步為佳,在選擇路線時亦要衡量自己的能力及事前搜集好資料,避免迷途或受傷繼而要求救援服務。本網誌大部分遊記對全無遠足經驗的讀者來說都不適合,如讀者貿然跟隨遊記而導致有任何意外或財物損失,責任自負。


另外,過往可行的路線現時或會消失,讀者宜善用右面的「網誌定向」功能搜尋目的地資訊,確保閱讀的內容是較新的。

2023年9月1日星期五

牛寮古道黃竹洋


  日期:2023年 8月 27日(日)
  路線:西貢市中心>惠民路>橫江村>龍尾村>牛寮古道>竹洋路>黃竹洋村>山火瞭望台>小路經黃竹洋附近落西沙路>企嶺下新圍>西徑>瓦窰頭>井頭地圖
  天氣:陰

  是日原計劃走趟紅花嶺,觀看新郊遊徑的近況,但早上忽然發現西貢黃竹洋附近有座名為「虎爪屻」的小山,另有牛寮古道連接山腰的龍尾村,既然兩者往日均未走過,加上地勢不高及離馬路不太遠,相信適合近日天氣環境,午後決定走走。

  ***起步、上山及牛寮古道段***
  因應出門地點,從大學站乘99R巴士往西貢市中心,原來車程僅約廿五分鐘,出門起計才一小時多幾分鐘,惟車費較高及只在假日服務,北區與大埔居民在星期一至六往來西貢仍要取道較遠的沙田市中心。

  如常於西貢市中心午膳,瀏覽天文台App時,新界北及深圳邊境正有大雷雨發展,坳仔真有先見之明,沒有「貪快」上山。於餐廳逗留多一會,約兩點半雷雨區減弱後正式起步,穿越假日有點熱鬧的「海鮮街」、海濱長廊及巴士總站,可能暑假將近尾聲且不少市民報復式外遊,未如往年人山人海。沿惠民路步至迴旋處,回走大網仔路小段,接村徑往橫江及龍尾村,小心不要錯走馬路進入沙角尾村。

  從大網仔路上龍尾村,初段穿過澗橋,地勢隨而逐漸向上,路邊主要為舊式村屋、寮屋及平房,甚富本地農村特色,如此景觀在西貢不算常見。當看到一排三層高的丁屋時,此時已是龍尾村範圍。此龍尾非大眾認知的龍尾,後者更是新興暢泳地點,前者卻在半山窩谷,惟未知是否名字太大煞氣,兩個「龍尾」都有年輕女子被遇害,步經時難免不寒而懍。當地村民幾乎全部駕車出入,採用文中所述的村徑相信甚少,從村口沿龍尾村路步往牛寮古道(GPS地圖名為LG Bypass,有點不明所以)入口時,間中有私家車經過。

   牛寮古道的山下入口頗隱蔽,除路邊的減速壆外,不見任何顯眼標記。古道名字正正取自龍尾村與竹洋路之間的牛寮,原有的牛寮村已消失,現成為璟瓏軒和松濤軒兩個洋房屋苑。沿古道步上黃竹洋,不少位置石板仍完整,但始終名氣較小,雜草叢生。個別位置被野豬群破壞嚴重,軟泥遍地,而接近中段溪邊較少樹蔭的位置,植被幾乎全把路胚湮沒,甚至夾雜帶刺藤蔓。雖然近日雨量不算太多,或許欠缺充足陽光照射,路面依然很潮濕,空氣充滿水分,葉片偶有水珠,雙鞋踩在被野豬群搗過的地方就黏滿泥濘,步伐不其然加倍小心。

  在濕度極高的古道拾級上行,體感頗不舒服,大半小時後看到真正的黃竹洋,隨即接入路況寬敝的麥理浩徑第四段。有兩路可通黃竹洋村,左轉於M074標距柱旁有山徑往黃竹洋,然而路表泥漿甚多,決定右轉,於路口接竹洋路左轉落黃竹洋村。


  ***探索黃竹洋村***
  林蔭下的竹洋路感覺也很潮濕,不行時慎防踩中潛藏的青苔繼而滑倒。黃竹洋村已無常住居民,除村口一屋仍未荒廢,該屋起初還以為有人居住,坳仔查看Google地圖後發現竟是西洋風格的健身中心,在荒山野嶺擁有如此建築真夠特別。

  到達竹洋路盡頭,路邊有座李氏宗祠,然後在宗祠旁深入黃竹洋村。先步至排屋後的「三德學校」,於1961年建成。翻查遊記,前次走訪黃竹洋村為2021年12月,印象中過往到訪過四、五次,每次均泛起蒼涼之感,明明具備馬路連接,有私家車理應問題不大,卻無人願意居住;另一邊廂倒令發展商虎視耽耽,包括興建豪宅,過往多年均有動工跡象,然而未知遇到甚麼障礙(例如環保團體方面),一點成果都沒有,只見「三德學校」近年被鎖上,最近放了工程物資甚至雪櫃、洗衣機等家電,外表還相信潔淨,顯示近期有人在此施工。

  村裡原有四排屋宅,整體面貌沒甚變動,最接近學校的一屋可能受到一些破壞,被屋主鎖上,旁邊後排幾屋雜物亦被移動過,擺放少量工程物資。繞道步至稍前排廢屋,其中一屋雖然完全破落,卻驚見有電力供應,電力公司就把電力輸送至村口的宗祠。至於其他廢屋外貌依舊,部分仍見完整的居住痕跡如電視機、電話、碗碟,當然少不了大廳的「金玉滿堂」神位,類似格局在黃竹洋村比比皆是,其他古村卻不常見,形成一大特色。

  或因季節關係,越往前排廢屋走,雜草越密,把路胚完全蓋過,就沿竹洋路回頭,希望從另一邊回看黃竹洋村,順道嘗試上海拔218米的「虎爪屻」測量柱(編號630,名為黃竹洋)及村前觀看汽車露營的地方。突聞狗吠,原來有女性原居民回來閒逛。


  ***牛寮山火瞭望台繞路落企嶺下老圍***
  步上竹洋路最高點的牛寮山火瞭望台,瞭望台上面及旁邊均有支測量柱,海拔分別289米(編號621.1)及285米(編號621)。「打卡」一下,就回到瞭望台下的路口,向北接小徑繞道落企嶺下老圍旁,GPS地圖顯示為「Leker Smoked Trout」,好一個奇怪名字,到底Leker是否某個人的名字?小徑路況尚算寬敞,似為已廢棄的郊遊徑,不過蜘蛛網極多,如同春夏交接時期,有別於夏季的大木林蜘蛛,相信是日溫度不太高但極度潮濕,體感十分黏乎乎。

  中段的小竹林前左轉往黃竹洋,該段仍以不見天日的叢林,某處見字跡明顯退卻的石碑,估計為「黃竹洋」「李界」,亦有野豬在前橫過。十五分鐘後再次進入黃竹洋村,從另一邊看,昔日田野路胚已充滿積水,另一小徑完全藏於樹林,該處不見任何屋宅。嘗試於旁邊較清晰的田野小徑北往「虎爪屻」,走了幾分鐘就沒路了,開啟測量柱資料時才發現找錯入口。當時體感相當不舒服,根本不想再慢慢尋找,既然如此就下次再戰。

  原路撤回「Leker Smoked Trout」,接著正式下山,坡度轉急,路上還有不少大石,雨後沒有陽光的日子,水分無法蒸發,需步步為營。最後下行一段護土牆樓梯,留意兩邊高速而至的車輛,無驚無險橫過西沙路。從路況及分區推算,黃竹洋本來應有古道落企嶺下老圍附近,再用水路方式經大埔滘,前往大埔趁墟。沿途天色持續陰暗,像要下雨的樣子,古道下段更暗如入黑,還好行程期間路上以至全城都沒大雨出現。巧合的是,前一天走過摩星嶺及是日走訪的黃竹洋,兩地均有一些靈異傳說,而且更正值盂蘭節前的周末,還好沒任何古怪事情發生。


  ***穿越企嶺下新圍、西徑、瓦窰頭村回程***
  考慮目前處於遊人回程高峰期,不如再走一段,下走企嶺下新圍附近,順道在西沙路探索上「虎爪屻」的入口環境如何,初步發現同為護土牆樓梯。下行至企嶺下新圍村後,接村徑往西徑。西徑村雖然遠離鐵路,卻是「十四鄉」規模最大的村落之一。繼續憑地圖標示穿瓦窰頭往井頭村,為何民政處幾次把「窰」字改作「瑤」字?經地盤外圍從瓦窰頭往井頭村,原有村徑或已消失,可能因積水關係,路上放了一些膠板作踏腳,不過踩上去時仍不時濺起積水。

  到達井頭時,天色將暗,隨即乘807K小巴往大學站,結束體感極度潮濕焗促的半天行程。隨十四鄉井頭及瓦窰頭一帶正有大型綜合發展計劃,原有鄉郊面貌亦將改寫,新市鎮在向西貢郊區進發,其實從黃竹洋下西沙路,在樹隙處鳥瞰企嶺下海優美鄉郊景觀的同時,也看到興建中的高樓大廈了。

  西貢天后廟及市場街:



  避風塘:


  海鮮街牌坊:


  西貢巴士總站:


  潮退下的沙下泥灘:



  大棉山巴士站:


  沿指示牌走村徑穿橫江村,途中穿過澗橋:






  路邊的鄉郊平房:



  已破落的寮屋:


  村徑上行至龍尾村:



  牛寮古道入口隱蔽:


  牛寮古道不少位置石板仍完整,但中段雜草較多:










  在黃竹洋附近接麥理浩徑第四段:




  逆走少段麥理浩徑第四段,接竹洋路落黃竹洋:


  黃竹洋村李氏宗祠:


  黃竹洋村三德學校:



  三德學校旁的後排廢屋,被封閉或放了一些工程物料:




  竹洋路盡頭,廢屋多被植物覆蓋:


  某屋有電力供應:


  黃竹洋村不少屋宅已破落:






  屋內遺下的電視、雪櫃及兩台電話:


  刻著「金玉滿堂」的神位:


  舊式汽水樽:


  牛寮山火瞭望台與發射站:



  小徑往黃竹洋村:


  字跡明顯退卻的石碑:


  進入黃竹洋村的小石橋:


  黃竹洋村廢田:




  北眺「虎爪屻」:


  黃竹洋落西沙路的古道下段較多大石,需步步為營:


  樹隙見企嶺下海與烏洲島,可見十四鄉正興建高樓大廈:



  護土牆樓梯抵達西沙路,過路時小心車輛:


  可見上「虎刀屻」的入口,初步發現為護土牆樓梯:


  仍見千禧年前區域市政局年代豎立的警告牌:


  企嶺下新圍:


  瓦窰頭村:


  「窰」字變「瑤」:


  地盤外圍通道往井頭村作結: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