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0年 11月 29日(日)
路線:烏蛟騰>犁頭石>三椏>小灘>磨刀坑>涌灣咀>了哥岩>牛屎湖村>三椏>下苗田>烏蛟騰【地圖】
天氣:晴,間中多雲
船灣郊野公園東北岸擁有曲折漫長的海岸線,受往灣洲、吉澳島與深圳沙頭角的地形屏蔽,通常風浪平靜,縱使是小退潮,也能安全不涉水的「綑邊」,大致可細分三部分,包括谷埔至鎖羅盤段(簡稱東北五咀)、荔枝窩至三椏村段及三椏涌至紅石門段,當中在荔枝窩至三椏村段,牛屎湖灣篤的碼頭成為全段海岸線(長約八公里)的中點,西流江與了哥岩兩座岬角分別在碼頭偏東和偏北面剛好一公里海岸線距離,因西流江有人居住,漁護署又設立山徑往來三椏村,名氣大增,至於另一邊的了哥岩岬角與相鄰的磨刀坑,依舊寂寂無聞,網上亦鮮有相關遊記。坳仔上一次走了哥岩已是兩年前,是日趁秋高氣爽和陽光柔和的好天氣決定重遊。
從大埔墟站乘巴士至烏蛟騰,在烏蛟騰的茶水站用餐,「皇牌」菜式炆豬肉受疫情影響沒有供應,因為老闆要親身上深圳購買,減低成本。原本以為只能吃到餐蛋麵,另一邊廂老闆夫婦又準備了一些雞翼、鳳爪、烚蛋等,雖然看似給村民享用,但最後主動為坳仔免費「升級」,突顯作為客家人的傳統好客性格,記得有次黃昏六點多回程買飲料時他們在吃晚飯,還順道分點食物給坳仔。用餐後先看看「覺群學校」原址,最近翻新為「國際藥用植物園」教育中心,計劃在翌年農曆正月後舉行首個活動,然而植物園早在2005年倡議,在更早的1998年時任特首董建華也建議在烏蛟騰發展中藥港,不過中藥港無疾而終,植物園遲了十多年才竣工,本地有不少基建都是這樣,或許是現實與理想的差別。
略窺植物園後正式開始行程,映入眼簾的是楓香林,因地勢空曠平坦,輻射冷卻效應較明顯,葉片轉紅時間一般早於元朗大棠山,現時已約半數葉片轉紅,雖然顏色尚未艷紅,但有一定可觀性。取道「上路」經犁頭石往三椏村,犁頭石村口的五月茶古樹月前結構損毀,遊人需繞道經過,而村裡所有屋舍均已明顯毀爛,但「另有乾坤」,在被林木重重包圍的高地,發現一堵長達廿米仍完整的屋背圍牆,可容四家同時居住。
三椏村與犁頭石距離不遠,正常步速下只需廿分鐘左右,村裡現有三家士多讓遊人補給、用餐,不過看到士多人滿為患的情況難免令坳仔擔心,近幾天單日肺炎確診數字持續上升至近一百,還記得三月底的疫情高峰,數字沒如七、八月及現在,人們嚇得不敢出門,沒下雨的星期日荔枝窩、三椏村靜得可怕(當日也是限聚令實施首日),可能現在大家習慣了。坳仔抵達士多後匆匆買飯,隨即繼續行程,朝荔枝窩方向進發,上山尾坳後下小灘,然後右轉穿過小灘魚塘堤壩,開始步在磨刀坑與了哥岩的海岸線,初段是色彩繽紛、紋理豐富的「黃金海岸」。
「黃金海岸」不算太長,十餘分鐘後到達磨刀坑沙灘,前臨涌灣與黃泥洲小島。磨刀坑原有的廢村以及連接牛屎湖的「磨牛古道」入口已被沙灘深處的荊棘和塌樹重重包圍,極難進入。就在沙灘某處,同一時間遇上多頭野豬和牛隻,山坡更有洪亮的赤麂叫聲伴奏,但隨著腳步靠近,野豬和牛群都鑽進樹林裡,而赤麂依舊不停在叫。磨刀坑靠近涌灣咀其中一處難度較高,大樹亦橫向生長,枝葉更凸出沙灘邊界,只好用力撥開,差點要下水。涌灣咀後海岸碎石數量減少,難度稍為下降,拐個彎就是了哥岩岬角,身邊是高五至十米的崖壁。進入牛屎湖灣,草地比例增加,路況當然沒如磨刀坑一帶崎嶇。橫過涌口就踏上牛屎湖堤壩,再上一段樓梯至已廢棄的牛屎湖村,在村裡陰涼清爽環境中吃飯、拍攝、享受悠閒,待至接近黃昏時分才離開,然後極速經三椏村和苗三古道回程,最後只用了一小時十分鐘,就從牛屎湖村抵達烏蛟騰村作結。
烏蛟騰李氏與劉氏宗祠:
往犁頭石時仰望吊燈籠:
窗戶與鐵網:
三椏村廢田:
上山尾坳後下小灘,然後右轉穿過小灘魚塘堤壩,開始步在磨刀坑與了哥岩的海岸線: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