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年 10月 2日(一,國慶日翌日假期)
路線:荃灣站>照潭徑>潭頂新村>下花山村>西竺林禪寺>元荃古道(石龍拱觀景台)>上塘>「下塘瀝」>麥徑九段「伯公坳」>河背水塘>河背村【地圖】
天氣:晴
隨氣候變化,盛夏潮濕炎熱天氣近年延至十月,是年亦不例外,仍舊只閒遊下午半天。因應中午另有安排,是次行程路線選擇在大欖郊野公園。雖是閒遊,想不到元荃古道最高點的石龍拱一帶已開了兩座新觀景台,也在此記錄一下。
從荃灣站起步,起步時順道觀看照潭徑馬路盡頭、已荒廢的曹公潭村,兩、三年前肺炎疫情期間成為晨運者及外傭的樂園,但在村口竟驚現連同山泥及其他雜物倒下的廢屋垣牆,相信在上月初號稱五百年一遇的黑雨所致。看過曹公潭村環境,擇好位置小心橫過大曹石澗下游,剛好不用涉水,再於靠近荃景圍的小徑離開。該徑較高處往日也有座很細小的鐵皮屋,或許因非法構建,最近被拆卸。
在照潭徑花園旁沿樓梯步上荃景圍,並經荃景花園、荃灣中心、荃景圍遊樂場一直上行至露天停車場旁,接村徑往潭頂新村。潭頂新村位於曹公潭村另一側、大曹石澗稍上游處,仍有少量有人居住的寮屋,而從路邊樹隙亦可見曹公潭瀑布,適逢假期,更有外傭於瀑底嬉戲。從寮屋群左側用石板蓋成的小樓梯上下花山,路況很快轉為小徑,中段見一座寮屋,裡面還傳出收音機聲,顯然有人居住,如此地方可謂與世隔絕,從路況推斷,屋主出入似乎取道下花山村。
到達引水道後向北走,該引水道正式名字為大欖涌引水道,不過離大欖涌有大段距離,網上不少資料採取引水道流經的鄰近地方為名,例如下花山引水道、油柑頭引水道或汀九引水道。走至路口左轉,映入眼簾的是蓮勝堂居民福利會,上層為烈女宮,在此靠右上山就深入上花山,靠左則為西竺林禪寺及下花山村依山而建的寮屋群。記得過往多次都選用上花山往蓮花山公立學校、蓮花山林道或白石橋,不過考慮是日炎熱天氣、上月連場大雨及是年小徑路況多較往年為差,棄走上花山,選用馬路接村徑穿越下花山村,緩步上元荃古道,留意路上支路眾多,儘量避免走錯及騷擾民居。走著走著,接近元荃古道時會見指示牌,按「下花山南」方向走就是,至涼亭後繼續上行即接入元荃古道(註:下花山南為一般遊人往來荃景圍及元荃古道時經過的村落,地理上也在下花山的南麓)。
***元荃古道石龍拱觀景台至上塘***
面向西斜的陽光上行至元荃古道最高點、海拔約415米的石龍拱涼亭,體感頗熱。涼亭本為觀看港島北岸、西九龍、荃灣、葵涌、青衣、馬灣、大嶼山東北部及青馬大橋最突出的地方,惟亭前樹木越長越高,把視線遮擋,署方近月在稍高處又建了幾張椅,讓遊人以更佳位置坐著觀景。從涼亭向西前行少段,發現路左有「石龍拱觀景台」標示,原來該觀景台座落在海拔418米、距離三百米外步程約五分鐘的小山崗,山崗更設有新牌標示景物位置,顯然屬正式觀景台,不過景觀上與涼亭稍高處的「非正式」觀景台大同小異。繼上月底在紅花寨後,坳仔短時間內再發現新觀景台的蹤影。
折返元荃古道,深入蓮花山腰腹地,路邊樹木越長越高,地勢亦開始向下,至C6105標距柱所在的上塘路口右轉往上塘村。上塘村可謂大欖郊野公園的「結界」之地,雖然離古道不到十分鐘步程,還有指示牌,坳仔到過多次均沒見人蹤,或因地理環境導致流動電話信號極弱,連牛群也忌人三分,一見人跡就倉皇逃走,僅見兩層高「文苑」廢屋陰森且荒涼地立在田後。署方對此地不斷玩「彈弓手」,早年設村徑從元荃古道經上塘、「下塘瀝」連接麥徑九段「伯公坳」,當中下塘瀝有三座小橋橫越澗道,記得七、八年前橋面破爛過,四、五年前加了新路牌,至最近任由該徑失修並不鼓勵遊人通行,在元荃古道連上塘的指示也一度被遮蔽,是次經過指示又出現了。
或許受氣候變化及近期連場大雨天氣影響,往日進入上塘村時可見的廢田草坪長了大量灌木,變成羊腸小徑,坳仔想探索草坪時感到腳下有點濕泥,連草坪入口進入「文苑」村徑的通道也模糊不清。到達「文苑」,例行公事攝幾張相片,就沿偏西北向下塘瀝進發,經過Z字狀石橋後隨即急降。值得一提,早年的元荃古道就在上塘與下塘瀝村徑中段轉正西下行至現在的大欖林道止,相信原古道被植物完全溼沒。
***上塘經下塘瀝、麥徑九段落河背***
從上塘經Z字狀石橋,沿村徑急降至蓮花石澗深谷所在的下塘瀝,三座小橋均有不同程度的破爛,需特別小心步經,不過從上塘下來時,警告牌竟寫著「請折返麥理浩徑」,可能弄錯方向了。計劃沿澗邊窩谷小徑西接大欖林道,過了小橋立即可見一片廢田,田上更有一道用意不詳的水泥帶,田上仍有點泥濘,坳仔故沒採用。東面另有一些路標向澗道上游(上塘礦場附近),覓路一下,至支澗處流水蓋過石面就算了,路邊沒見任何廢屋遺跡,除樹林內有一根很殘破的木條。
回到小橋,隨而急上麥徑九段「伯公坳」,相信以路口往日的伯公小廟為名,原有神位已消失,只餘廟外石塊,而路口則被新橙帶封著。往後落河背的都沒甚難度了,先沿馬路支路下達盡頭,轉入越野單車徑,於河背水塘靠東海拔約300米山腰一直走著,後段下降一段樓梯,橫過河背水塘S字形水壩,就一直沿馬路下行至河背村為止。上月初的連場暴雨後,雖然已過大半個月,塘水仍滿溢。計劃取道清潭水塘下元崗村,然而到河背水塘時已開始入黑,決定在河背村作結。從河背乘小巴往錦上路站,由於要先繞經大欖隧道轉車站及石湖塘村,短短兩、三公里距離,車程卻要二十分鐘,連同候車時間,步行與乘小巴或許相差無幾,村民自備私家車或單車出入才是最快選擇。
曹公潭村入口倒下的垣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