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年 4月 7日(日)
天氣:陰,有霧及間中有雨
羚羊峽古道為肇慶市始於1448年(明初時期)、依西江而建的步道,當年作為連接肇慶與兩廣之間的通衢要道,直至1950年代荒廢。2015年肇慶市委為羚羊峽建設成森林公園,重修9.2公里長古道與鄰近遺蹟,連接南端的羚山涌及北端的黃村,而古道旁亦有座海拔615米的龍門頂,能俯瞰市內與西江景色。
是年為疫後中港全面通關的第二年,近月大量港人每逢假期就北上消費,避開香港的高物價及不敢恭維的服務態度。坳仔亦乘熱潮,近月探索深圳與珠海的山野次數逐漸增加,反正三年疫情期間香港郊野絕大部分地方都走過,如時間許可就再走遠一點,發掘「大灣區」東莞、肇慶、惠州、中山等多地山野,包括幾年前在夏日大帽山頂遠眺到的惠州惠陽白雲嶂(海拔約1003米)及東莞市銀瓶嘴(海拔898米)輪廓,當然即日來回難度更高,花費自然要再上一層樓。
另外,由於是年為龍年,而往日參加旅行團到訪兩次羚羊峽古道都只走了少許,決定以肇慶龍門頂暨羚羊峽古道作為「行盡大灣區」計劃的Kick off。計劃在上月走完珠海鳳凰山後構思,原於復活節連假正式開始,但因與家人參加短線旅行團,故Kick off行程順延至是周末。是次行程天公未能造美,過往一兩天廣東受強雷雨影響,雖然肇慶非最大雨的地方之一,不過天色陰沉,非常大霧及間中有雨,只能全走羚羊峽古道,沒有龍門頂。
乘高鐵至肇慶前,先在帶龍字的酒樓品嚐廣州地道早茶,價位絕不廉宜,兩款點心連茶位超過五十元,如按兩地人均收入水平,相等於香港超過一百元。前往肇慶路上,發現周邊異常大霧,能見度不足一百米,連近處的大廈亦顯得模糊。到達肇慶後已屆正午,天色暗如傍晚,原來與強雷雨區擦身而過,心中頓時一沉。
在旁邊的鼎湖東站換乘城軌至端州站,再「打車」直達位於羚山涌的羚羊峽古道入口牌坊。天色沒如在高鐵途中惡劣,如常起步。因天氣問題,且為清明節假期後的補上班日,路上人流稀少。穿越牌坊時,實際已走了約半公里,而牌坊旁及古段初段左側偶有被膠條圍住的支路,可能是登上龍門頂的入口。西江上的船隻,都在運送沙泥、貨櫃等,魚貫向上游進發,利用最小的成本傳送最多的貨物。
走了廿多分鐘就到羚山棧道驛站,亦是前一次跟旅行團走古道時回頭之地。驛站依舊沒開門,接著為一小段原始、沒被人工化的古道(全長約一、兩分鐘步程,類似路段會不時經過,直至行程結束)。其中一處會經過刻上「江上清風、山川秀美」的石壁,即傳說中的「摩崖石刻」,壁旁可無阻隔觀看西江及肇慶市區的側面。
古道中段經龍門驛站,周邊為「上龍門」及「下龍門」,亦是古道唯一步經的帶龍字路段。古道地圖顯示龍門驛站有補給,然而變成廢墟,驛站旁另一建築物看似純為工人休息的地方。不久後在「下龍門」經過的另一補給點,似乎更已蕩然無存。而「上龍門」及「下龍門」兩地均有小碼頭,到底往日是否有村落?步下碼頭,可見水位在海平面之上約2.5米,當水位達7米時,碼頭才被淹沒。而碼頭與古道間仍有數十級樓梯,西江水位高得要把古道淹沒,絕非易事。
由於雨後路面濕滑,步在幾乎全人工化的古道時要特別小心,步伐顯得有點不自然,走至後段腳掌略感不舒服。古道最末段稍為向上,但同時有樓梯步下西江旁的羚山炮台,炮台建於1920年,作為軍事防禦措施,於1938年的抗日戰爭成為據地。於古道走了兩小時,最終抵達黃村旁的出口,顯示的古道總長剛好9.5公里。在出口旁閒逛,周邊充滿農村風情,亦可見通往紫雲谷風景區的碼頭。從黃村出口步出鼎湖乘車,路邊有大量興建中的樓房,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碧桂園」,惟按照內地現時的房地產市場環境,未知入住率會否理想?接近黃昏時段,「打車」回到高鐵站,於廣州再留宿一晚,翌日才回深圳,結束雨霧下的羚羊峽古道全走之旅。
深圳(近羅湖口岸)乘高鐵至廣州東站:
古道地圖:
初段經「上白泥灣」及47號燈塔:
工程進行中:
清代道光六年(1826年)重修古道時設立的石柱:
摩崖石刻與46號燈塔,在此可側望肇慶市區:
「上龍門」及碼頭:
古道後段經44號燈塔:
雲海下的農村:
農村舊宅與黃公祠:
高鐵往廣州東,車廂極擁擠: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