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責聲明

有見遠足活動成為潮流,當中不乏新手,讀者在參閱本網誌後不宜完全跟隨內容所述的時間及步速,始終實力有一定差距,應儘早起步為佳,在選擇路線時亦要衡量自己的能力及事前搜集好資料,避免迷途或受傷繼而要求救援服務。本網誌大部分遊記對全無遠足經驗的讀者來說都不適合,如讀者貿然跟隨遊記而導致有任何意外或財物損失,責任自負。


另外,過往可行的路線現時或會消失,讀者宜善用右面的「網誌定向」功能搜尋目的地資訊,確保閱讀的內容是較新的。

2018年6月6日星期三

炎炎夏日遊分流



  日期:2018年 5月 26日(六)
  路線:石壁—引水道—嶼南界碑—狗嶺涌—分流郊遊徑—分流村—二澳—大澳地圖
  天氣:晴,非常炎熱

  已有三年多沒到過香城最西南端的分流村,從石壁或大澳出發,步程也得花近兩小時,不走回頭路的話全程超過十五公里。雖然是日天氣持續炎熱,但上落不算太多,所以趁藍天白雲的一天按原定計劃成行。

  兩點十五分在石壁監獄巴士總站起步,原來總站在近海平面,但郊遊徑入口在水塘主壩上,海拔約六十米,一起步就要上幾分鐘無謂的斜路。沿宏貝道前行,至大浪灣村路口處轉右接引水道往狗嶺涌,該段引水道馬路長達五公里,途中沒大上落,可是天氣相當熱,連吹來的風都是濕濕的,到狗嶺涌營地路口時已全身濕透。是日穿過營地往分流,既可避開引水道的窩谷,又能順便參觀嶼南界碑,唯一辛苦之處是要上落共二百米高度。嶼南界碑與大澳嶼北界碑一樣,都由英軍在1902年豎立,描述東經113度52分處為租借新界之界限,而嶼南界碑亦標著全境南面界限在北緯22度9分及離海平面二百呎高度。界碑之上則是座小山崗,可欣賞一覽無際及水天一色的南海,四周一幢高樓大廈也沒有,就連鳳凰山都在較遠處,開始帶有天涯海角之感。

  穿過狗嶺涌營地,又沿樓梯上走山腰處的鳳凰徑,前面是分流半島及呈完美半月形的分流東灣。分流亦叫「汾流」,因清澈的南海海水與較混濁的珠江口海水在此交匯而名,其實也出自辭典中的本義,本義是「河流分道而流」,引申成把較大的事物分散流動,例如「分流排隊」、「人車分流」等,但「分流」所在的實際流水方向似乎與本義相反。分流郊遊徑繞半島而行,途經近三百年歷史的分流炮台,炮台長64米,闊21米,於清代年期用作抵禦海盜之用,現被列入法定古蹟。半島盡處為分流角燈塔及用作祭祀儀式的石圓環,由於環境實在太熱,所以不作參觀,續走至分流村士多補給。

  分流村位處分流半島與分流頂之間的近海平地,前臨分流西灣,不少村屋因交通不便已廢棄,大部分屋舍仍保留幾十年前的模樣,只有少量年長的村民在此經營士多,作為遠足者的停歇站。休息約十五分鐘離開,上響鐘坳(煎魚灣營地旁邊)再下煎魚灣,煎魚灣有座小廢村,亦是全境最西面的海灣,與真正最西面的雞翼角只有約三百米,在零點五米或以下的水位時,更能在不用涉水下踏足雞翼角。

  從煎魚灣翻根頭坳下二澳村,根頭坳有小徑上雞公山(194米),但時間不早之餘天氣亦很熱,當然不會上山。千禧年代初,環保人士與二澳村村民發生爭拗,一度傳出不讓外人進入之聞,野草更長得令人難以通過,幾年前有村民回流復耕,才令人們對二澳的「陰霾」逐步去除,不過村裡有些支路欠缺路標,或許令人難以辨別方向。途經村內的最大片復耕稻田時,剛好傳來陣陣涼風,當然是休息及拍攝良機,再經海邊的村徑走半小時往大澳。時值日落,沿途可欣賞無阻隔的夕陽西下畫面,可是西面雲層較厚,無緣攝得緊貼地平線的日落,而大澳的商店也已打烊,所以完程後就立即乘坐巴士回東涌站,結束炎夏分流之旅。

  乘11A巴士至石壁起步,途中見大東山附近正有人玩滑翔傘:



  石壁監獄起步:


  拐入宏貝道:


  大浪灣村路口轉右往引水道:




  白角半島旁邊山崗的測量柱:


  近望白角半島及藏在積雲中的鳳凰山頂:


  南望索罟群島:


  狗嶺涌營地入口:


  山崗上的小觀景台:



  很喜歡這種遙不可及的里程碑:




  分流半島:


  港澳噴射飛航:


  山腰中的嶼南界碑:





  狗嶺涌營地與涌口:




  上樓梯接回鳳凰徑:



  海邊山徑往分流:


  回望狗嶺涌:



  半月形的分流東灣沙灘:





  下走分流東灣:


  分流東灣沙灘:






  分流頂下的廢屋:


  可直接進村:



  夏天也有芒草景:




  石筍:


  分流炮台:




  分流炮台介紹牌:


  望向半島盡頭的分流角:



  有小徑往半島盡頭的石圓環方向,但天氣太熱,故沒探石圓環:


  分流廟灣與天后廟:



  石磴古道:


  分流西灣:


  分流村:





  在分流村士多補給:



  蕉林:




  相信是全村唯一一座現代化的西班牙式丁屋:


  村裡另一家士多:



  應綱梁公祠:



  分流村廢屋:




  分流村前臨分流西灣:



  1979年 6月建成的水泥徑,但只往響鐘坳,響鐘坳至二澳一段仍為天然泥徑:


  位於響鐘坳的煎魚灣營地:


  東望深坑瀝、分流頂:


  煎魚灣附近見不少去年強颱風吹襲下的塌樹痕跡:



  從煎魚灣看雞翼角:



  煎魚灣沙灘:



  這裡發生過山泥傾瀉:



  仍是頗多塌樹的一段:


  根頭坳:



  根頭坳有路上二澳雞公山:


  下望二澳谷:


  到達二澳村,參觀一下復耕稻田:








  夕陽映照下的山坡:



  二澳灣:




  二澳海神古廟:



  二澳的日落:



  牙鷹角營地:


  對岸的大澳:







  日落總是百看不厭的:









  可惜是日雲層太厚,不能看到緊貼地平線之日落:





  回望大澳梁屋村、南涌村:


  疑似反曙暮輝:


  大街上不少店舖已打烊,故直接乘巴士離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