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0年 6月 28日(日)
路線:烏蛟騰—山火瞭望台(桅尾嶺)—西脊經芬箕托上吊燈籠—北脊落蛤塘—梅子林—珠門田—荔枝窩—三椏—牛屎湖—西流江—原路回三椏—下苗田—烏蛟騰【地圖】
天氣:晴
是日天氣和能見度持續良好,承接過去幾次的習慣,步上環境空曠的吊燈籠欣賞遠景,並感受陣陣涼風。午後前往西流江,從背面的小山崗鳥瞰印洲塘的優美風光與散落的小島,包括虎王洲、印洲、烏排等,至於行程後段還在三椏村遇上美麗的黃昏。
從大埔墟火車站乘275R巴士至烏蛟騰,雖然乘車人數眾多,仍可坐到最後一個位置,為旅程帶來好開始。不少乘客在新娘潭下車,相信他們都準備遊覽或挑戰石澗消暑,例如照鏡潭、橫涌石澗等。循例在烏蛟騰的士多買點飲品,就經小巴總站後方穿過田心村進入烏蛟騰郊遊徑上山,在踏足吊燈籠西脊前先繞經烏蛟騰山火瞭望台。
郊遊徑南面尚有道捷徑上瞭望台,附近尚有已明顯荒廢的「大石盤」小村,印象中五年前該小徑路況非常明顯,近年看來完全無人走過,植物密得連路胚都幾乎看不到,好不容易才抵達瞭望台,至於「大石盤」村遺址現在亦無法靠近。瞭望台座落在名為「桅尾嶺」的山崗,海拔剛好三百米,其實是吊燈籠西脊的延伸。西脊延伸在「桅尾嶺」後北向量逐漸增加,接「金龍脊」最終指向鹿頸雞谷樹下。
重回郊遊徑,朝荔枝窩方向下行一、兩分鐘右轉上吊燈籠,中間會經五、六座小山崗,高度走勢像健康的牛市,但初段有座較深的V谷,前後斜度甚高,谷底還有水窪泥沼,相信雨後或潮濕天氣V谷附近會很滑腳。似乎受八仙嶺地形屏蔽,芬箕托前全無涼風,身處密林尤感悶熱;芬箕托後清風送爽,餘下路段就不難受,夏天遠足的最大「敵人」,個人認為不是曝曬、酷熱,而是無風。
吊燈籠上景觀以印洲塘為主,亦包括八仙嶺、橫嶺與深圳鹽田等,高能見度下更可見馬鞍山與沙田新市鎮,再配合南風不斷吹拂,寫意至極。停留半小時就朝北脊下蛤塘,遠足者在地圖上顯示的北脊西面前前後後開了幾道小徑,但是次又回復「正路」。半途變成充滿亂藤的地方,相當崎嶇,此時驚現新穎的標示,提醒左路封閉多年及已重新打通,右路依然是崎嶇的乾澗(沒任何路標),然而實際左路路況也好不太多,需要先踏上厚厚的藤蔓和一處達六十度以上的泥坡,看來走過幾次的乾澗自前年「山竹」後被塌樹藤蔓完全封鎖,同年十二月試由蛤塘上吊燈籠,就在乾澗處無功以還。
蛤塘村被鐵絲網圍封,防止野豬、野牛吃掉農作物,解開門扣後才能穿過。沒在蛤塘停留,前往五分鐘步程外的梅子林村,村民趁去年十年一度慶春約太平清醮前加以活化,包括開放故事館、塗上壁畫和擺設百家布藝術品,當前為紫外線強度極高的正午,村民要在路上灑水降溫,坳仔決定不走吸熱能力高的水泥徑下荔枝窩,寧願走遠點,沿充滿樹蔭的古道繞經珠門田附近。
荔枝窩是船灣郊野公園一帶規模最大的村落之一,也是慶春約七村之首。夏日的荔枝窩一般較冷清,就在協天宮廣場往碼頭的入口發現巨型顯示屏和印洲塘郊遊徑簡介圖,同樣設施已在半年前於北潭涌設立,相信印洲塘郊遊徑會成為署方重點關照的遠足徑。步經海岸,略上山尾坳,半小時左右到三椏村,原來三椏村最近開了名為「綠悠遊山莊」的新士多,不過位置較隱蔽,一位客人都沒有,裡面亦暫時沒有坳仔想要的豆腐花或涼粉等小食。
印洲塘郊遊徑支線由三椏村往來西流江,單程長2600米,會經過兩座海拔不到一百米的山崗,已荒廢及充滿傳說的牛屎湖村剛好在支線中段,牛屎湖村獨特之處在完整保留的兩座灶頭和屋下方的一些豬圈,而較後排的一座廢屋更豎著「泰山石敢當」石碑,容易使人聯想箇中的靈異傳說。
在靠近西流江的山崗開揚處是欣賞印洲塘的好地方,地理上印洲塘幾乎被吉澳、娥眉洲與往灣洲環抱,只有西北面才有較大的「缺口」,所以一向風平浪靜,當然颱風期間另作別論。再下行十分鐘左右到西流江,望著金色的紀念碑,村民絕對是因禍得福,源於「山竹」把村裡的八座寮屋徹底破壞,鄉議局有見於此撥款二百四十萬元重建成組合屋,並於同年十二月竣工。步往舊碼頭繼續賞景,每次經過村屋與碼頭之間的石灘時都受犬隻熱烈歡迎,看來牠們的守衛目標是漁船而非民居。在炎熱天氣下,駐守石灘的犬隻泡進水中,讓身體降溫。
潮漲關係,原路折返三椏村,黃昏時分的牛屎湖山腰與三椏,沒有夕陽直射,可謂全程身體感覺最佳的時候,三椏灣也顯得格外寧靜。取道苗三古道,經過下苗田時環境開始明顯轉暗,還好可趕及不用電筒照明,近八點鐘回到烏蛟騰結束長達十小時近廿四公里的旅程,為上半年的遠足紀錄劃上完美句號,期望下半年肺炎疫情可以早日結束,回復假期多元化的遠足及外遊活動。
從大埔墟火車站乘275R巴士至烏蛟騰:
穿過烏蛟騰田心村後上烏蛟騰郊遊徑:
沿郊遊徑南面捷徑上山火瞭望台,但植物極其茂密:
烏蛟騰山火瞭望台:
經郊遊徑下至吊燈籠西脊入口:
吊燈籠西脊初段路況:
西南方望八仙嶺與烏蛟騰村:
芬箕托:
吊燈籠山頂測量柱:
吊燈籠望八仙嶺群峰:
烏蛟騰村:
北望深圳鹽田:
南面的馬鞍山至沙田新市鎮一帶,亦可見船灣淡水湖及馬屎洲:
印洲塘與三椏涌:
有船隻剛經過紅石門:
苗三石澗近下苗田:
朝荔枝窩方向下蛤塘:
有兩張新穎的標示,左路入口有厚厚的藤蔓,之後有一處達六十度以上的泥坡:
下方同樣有兩張新穎的標示:
蛤塘村被鐵絲網圍封,解開門扣後才能穿過:
已活化的梅子林村:
在昔日遊樂設施擺了百家布藝術品:
在炎熱的正午,村民要灑水降溫:
從梅子林村往珠門田附近路口:
問路石——左邊荔枝窩,右邊蛤塘:
往荔枝窩路上:
荔枝窩村內部:
荔枝窩屬圍村式設計:
荔枝窩慶春約七村廣場:
廣場往碼頭路口,設有巨型顯示屏和印洲塘郊遊徑簡介圖:
荔枝窩村廣闊農田:
荔枝窩內灣、小灘堤壩:
小灘涌口與廢田:
三椏村的新士多——「綠悠遊山莊」:
從三椏村開始前往西流江:
橫排山上難得有遊人:
下望三椏:
牛屎湖村與樹幹上的結果:
村口石橋建於1954年9月1日:
站在牛屎湖堤壩與牛屎湖灣:
上西流江食水減壓缸:
虎王洲:
吉澳與近方平坦的烏排小島:
印洲塘西北面較寬闊的開口,同時可見右邊像羅傘的吉澳黃幌山:
了哥岩與渾圓的青洲島:
像玉璽的印洲島:
印洲塘郊遊徑的最後一支標距柱:
西流江村在「山竹」後重建的八座組合屋:
西流江村:
西流江舊碼頭:
漁船與漁排:
水質非常清澈:
西流江外的吉澳黃幌山、印洲島:
海中消暑的犬隻:
「山竹」時沒受損的寮屋:
村民的玩意:
昔日球場:
潮漲中的烏排:
牛屎湖內湖:
在牛屎湖灣附近尚有在1956年經嘉道理農業輔助會興建的村徑:
牛屎湖村裡的酒瓶:
牛屎湖村遺跡:
近來雨水極少,牛屎湖村溪澗已乾涸,只有儲水池仍有少量積水:
牛屎湖村廢屋:
在豎著「泰山石敢當」石碑的一座廢屋,發現屋頂有脫落且搖搖欲墜的碎片:
牛屎湖村裡的百花魚藤:
牛屎湖村豬圈:
日落時分:
黃昏的三椏:
三椏涌:
施工超過兩年,涼亭終於啟用:
苗三石澗:
上弦月:
烏蛟騰村結束上半年的旅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