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年 4月 24日(日)
路線:西灣亭>黃竹坑石澗>水徑頂>大浪西灣行山徑>西灣亭>橫頭墩>西灣路>北潭涌【地圖】(新手不宜)
天氣:晴
西貢半島東部有座海拔158米的山崗,據說下面曾建了碼頭並附設村徑,在五、六十年代方便西灣村民出入,該徑名叫「水徑」,毗連的山崗就稱水徑頂了。後來因萬宜水庫工程,存水把村徑淹沒,水徑頂自此長期與西貢半島陸地隔絕,縱使在冬春雨量稀少、存水量低的季節,兩地間的山坳也極少露出水面,遊人難以踏足。近期水位低至網上已有相關遊記,適逢防疫政策日前放寬,於是與相熟友人結伴探索夢寐以求的地方,為遠足史寫上難得的一頁。
在西貢墟享用久違的行程前早茶,再乘NR29村巴往西灣亭起步,上車點在親民街麥當勞門外的上落客點,然而違泊情況非常嚴重,行車線停滿私家車,村巴無法駛進影線上落客,只能佔用最後的行車線,阻礙交通繼而令後面車輛不斷響號。西灣亭對遠足者絕不陌生,大部分步往後花園「中心」之大浪西灣,亦有少部分會稍移玉步至數分鐘步程外的鹿湖郊遊徑,但坳仔一行數人就繼續沿西灣路下至盡頭的「螺地墩隧道」,下為黃竹坑石澗並流向萬宜水庫。溯澗危險性甚於山徑,下行時更需步步為營,環境轉為平坦、寬敞、水淺及開揚,隨後抵達水庫內的黃竹坑村遺址,更可見清晰的田基、田野與村民生活的遺跡,置身一片世外桃園,周邊坡度與截面均等的泥坡正是存水一般覆蓋的地方,相信較往常低了至少十米。
於地勢更低的平地形成了很多龜裂的碎片,亦有一列矮小的泥壁,但被水長期浸泡下實際很鬆散,從邊緣踩一下就散了,一堆沙泥掉進仍有少量流水的小溪,很易「中伏」。接入表面明顯崩塌但尚算完整的「水徑古道」,越過小坳,逐漸接近水徑頂,此時難度稍為增加,因為古道藏在長期被水浸過的斜坡,碎石覆蓋嚴重,像走棧道似的。好不容易走至山坳,古道繼續導向昔日的碼頭,相信有生之年沒可能找到碼頭遺址,萬一找到香港早就重蹈上世紀六十年代制水覆轍了。此時大家興奮但小心地跨過小沙堤,登陸水徑頂,然後爬上充滿浮沙的斜坡覓得叢林裡的小徑。
政府航拍圖顯示島上沒有任何小徑,絕不出奇。近來走訪人數急劇增加,連帶通往山頂之荒徑亦被闢得相當明顯,連帶有大量色彩繽紛的路標,不過一兩個月後的雨季,水徑頂又會與西貢半島陸地隔絕,重新露面時或許若干年後的事,屆時路標不再復見,變成深藏泥土的垃圾。正值天氣逐漸炎熱的正午,所在方位的涼風全被密林擋住,非常悶熱,還好已有人把荒徑打通,才不至太辛苦。到達海拔158米水徑頂之巔,除觀看萬宜水庫不同位置景色外,更發現已廢棄並刻著「VIANINI TR3」的測量柱,其實是當年建築公司興建水庫時的標記。穿越山頂稍為南行,以更親近水庫的角度拍攝,部分遊人甚至「回到」水庫邊緣,但以目前環境及各人意願就可免則免。回到山頂休息,上面可供休息位置很小,也被其他遊人佔據,所以沒逗留很長時間,十分鐘後步返小沙堤,懷住依依不捨心情離開水徑頂——儘管那裡零樹蔭,正午時間烈日當空。
雲量繼續減少,太陽曬得更猛,部分同行者糧水略見不足。踏在破落的水徑古道,再度穿越黃竹坑廢村,重新趨於上行,最終通往連接西灣亭與吹筒坳村徑下路,將接回村徑時植物阻塞更嚴重,要另覓「旁門左道」。假日的村徑很熱鬧,不少人準備往大浪西灣嬉水,以外籍為主,再緩步十五分鐘左右回到西灣亭起點,部分行友在此結束行程,餘下繼續探索鄰近的橫頭墩。
橫頭墩高232米,與水徑頂「隔海對望」,可從另一角度環顧萬宜水庫,西東二壩均可清晰眺望,還見一些全無植被的岬角伸出去,代表過往較突出的山脊線,根據地心引力定律衍生的水向低流現象,萬宜水庫裡任何一點的水平面高度必然一致,泥土被水淹至變質,植物也無法生存了,所以岬角形態十分出眾。從西灣路往來橫頭墩小徑明顯較水徑頂茂密,可能人跡相對較少,過往亦有人嘗試從橫頭墩直往水庫邊緣或水徑頂,現場亦發現有小徑往西灣路中段,但考慮是日實際環境及天氣,決定走回頭路,並沒選擇走完水徑頂就直上橫頭墩。最後沿西灣路及大網仔路下行約一小時抵達北潭涌,結束水徑頂與橫頭墩之探奇。
早上的西貢天后廟廣場:
到達兩澗分支處,大家剛從右邊的「黃竹坑右源」走至(左為黃竹坑左源):
長期湮沒在水中的「水徑古道」:
小溪僅餘少量流水:
可見水位比滿水時低至少十米:
即將登陸水徑頂:
古道殘片:
往「水徑碼頭」之餘下古道仍深藏水中:
回望水徑頂北端岬角與萬宜水庫東北部:
仰望稍後會到訪的橫頭墩:
水徑頂東面乃蠄蟝石頂:
水徑頂望萬宜水庫東壩附近:
水徑頂望萬宜水庫西壩附近:
水徑頂之巔與測量柱:
值得記念的時刻:
依依不捨告別水徑頂:
橫頭墩之巔:
北潭涌村: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