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責聲明

有見遠足活動成為潮流,當中不乏新手,讀者在參閱本網誌後不宜完全跟隨內容所述的時間及步速,始終實力有一定差距,應儘早起步為佳,在選擇路線時亦要衡量自己的能力及事前搜集好資料,避免迷途或受傷繼而要求救援服務。本網誌大部分遊記對全無遠足經驗的讀者來說都不適合,如讀者貿然跟隨遊記而導致有任何意外或財物損失,責任自負。


另外,過往可行的路線現時或會消失,讀者宜善用右面的「網誌定向」功能搜尋目的地資訊,確保閱讀的內容是較新的。

2021年4月7日星期三

柏架山吊車遺跡


  日期:2021年 3月 30日(二)
  路線:太古站>南豐新邨>柏架山吊車遺跡>大風坳>康柏郊遊徑>太古站地圖
  天氣:雲,間中有陽光

  近日走柏架山一帶時發現GPS地圖顯示南豐新邨與康柏郊遊徑之間山谷有吊車遺跡,趁是日午後到來探究,始建於1892年,因成本問題在1932年拆卸,曾是世上最早載人的凌空式吊車系統,原用以接載山下的鰂魚涌太古糖廠、船廠員工往來山上的宿舍。

  整個吊車遺跡合計廿四組石礅,大致分三段,下段從鰂魚涌至樹木研習徑(1至8號石礅),中段從樹木研習徑至康柏郊遊徑(9至15號石礅),上段從康柏郊遊徑至大風坳(16至24號石礅),24組石礅都有各自的名字——雖然由後人自行命名

  從太古站上行至南豐新邨後逐漸走進郊野公園範圍,事隔五天再度在同一地方發現野豬,而且較上次更接近民居。原有的吊車軌道在「柏鰂石澗」西面,身處位置剛被下游明渠隔開,闊度還超過一米,沿明渠邊緣走了近三百米才遇到較窄處,得以安全跨過另一邊。又回走近三百米,至關閘旁邊爬上小徑,很快看到齊整的3號石礅,該合共四柱,如果以稍後找尋到的石作對比,可謂整個吊車系統遺跡最完整的其中一組。

  既然有3號,那就有1號及2號石礅,於是稍為向市區回走,先小心下水務樓梯,再跨過另一道明渠,路邊陡坡上就是2號石礅,與石砌垣牆融為一體,其中一柱被大樹樹根纏繞,成為特色。1號位置有點隱蔽,在康柏徑(不是郊遊徑,純粹康景花園的私家馬路)側樹林裡,至於吊車起點附近相信已湮沒在民居了,再往起點走意義不大,反而可能令居民起疑,尤其那裡與康柏徑幾乎伸手可及。找尋1號礅期間,原來下面的樓梯正正通往鰂魚涌水塘花園,根本無需大費周章沿柏鰂石澗來回走近六百米。

  原路折返,再次經過3號石礅後逐漸上山,在山窩中朝正南不偏不倚緩緩上行,探索下段餘下五石礅,當中以4號及7號較特別,4號石礅的四柱中兩高兩矮,故名「高矮躉」,而7號石礅旁邊更有座昔日英軍廁所,至於7號與8號石礅間還有座廣闊的水泥平台,未知用意。雖然有些支路,但4至8號石礅之間距離基本上相當接近,再慢走步程也不過五分鐘

  過了8號石礅,隨即到達鰂魚涌樹木研習徑,先在樹木研習徑下行幾分鐘,再次踏足柏鰂石澗澗道,嘗試憑網上相關遊記找尋9號石礅入口。走上研習徑南面的爐灶,網上資料說不用深入爐灶群,而地圖顯示有兩道小徑續往中段遺跡,但南面小徑已湮沒在植物中,最終只能深入爐灶,從偏北面小徑上行,才上了幾分鐘就看見9號石礅,看來因為進入爐灶群的位置稍有不同,正是「差之毫釐,謬之千里」例子,單在那裡就浪費足足半小時。中段遺跡以11及13號較特別,11號礅每柱互相連接但外貌不完整,至於13號礅(現形躉)幾乎完全消失,乍看更像泥坑,而路上景觀相對開揚,礅位置可俯瞰鰂魚涌一帶的高樓。

  繼續沿正南方位緩緩上行,穿過康柏郊遊徑進入上段遺跡,郊遊徑稍高處已見礅,四柱尚存,惟中間長滿植物且一柱已塌。石礅其中一柱被寫上15,另一柱卻寫上16,相當混亂,但如果以名字推斷,應屬16號礅(康柏躉),綜合網上資料,意味中段的14號石礅其實沒找到,該石礅外表極不顯眼。上段身處樹林,礅旁很多植物尚未清理,環境像原始森林,相信人跡甚少,整個吊車遺址只有下段明顯受歡迎,每座礅更有膠片列出其編號與名字。接近大風坳驚現一排四個用磚塊砌成的半月形遺跡,略像爐灶,上面卻有個水溝,推斷為水務設備。是日吹南風及天氣炎熱,沿途在大風坳正北面的山谷,完美地把風力阻擋,樹林裡猶如桑拿浴室,離開上段抵達大風坳時隨即受陣陣南風吹拂,非常舒服,舒服至不願離開——事實上最後兩組石礅也沒找到。

  此時已是黃昏六點鐘,於是沿柏架山道朝鰂魚涌方向下山,走了小段取道捷徑往康柏郊遊徑,中段石景較多。在相對平緩及較多浮沙的山徑下行,但後段感覺有點漫長,明明離市區近在咫尺,走了很久還未離開郊野,最終再次經過南豐新邨回太古站,結束半天潮濕悶熱天氣下的柏架山吊車遺址探奇。

  太古站起步,還未踏進郊野公園範圍就有野豬出現:



  橫過明渠稍窄處:



  明渠看康怡花園一帶:


  3號石礅(四柱躉):




  2號石礅(卵石躉):




  1號與2號石礅間原來有小徑下通鰂魚涌水塘花園:


  1號石礅(橋邊躉):



  圍網痕跡?


  這裡有紅磚刻上「HKB」字母,但未找到特別含義:




  4號石礅(高矮躉):




  24座石礅都有其名字(雖然應是後人自行命名):


  過裡曾放有「MH」字樣的紅磚(沒有特別含意):



  5號石礅(路邊躉):


  6號石礅(孖仔躉):



  7號石礅(軍廁躉)與旁邊的英軍廁所遺跡:







  7號與8號石礅之間的水泥平台:


  8號石礅(平台躉):


  在鰂魚涌樹木研習徑下行時遇野豬;




  柏鰂石澗旁樓梯上行穿過戰時爐灶群(其實走多了路):




  不明石柱:


  爐灶南端往吊車遺跡的小徑已被植物湮沒:


  9號石礅(軍灶躉):



  10號石礅(山坡躉):



  吊車遺址所在山谷仰望柏架山頂:


  不時橫越澗道:


  這裡曾有一片刻有「MHT」字樣的紅磚,亦未找到含意:



  11號石礅(馬鞍躉):



  12號石礅(坑邊躉):



  13號石礅(現形躉),乍看像泥坑:



  帶泥濘的小澗:


  這裡曾有一片刻有「工合工」字樣的紅磚,亦未找到含意,該石已被取走:



  15號石礅(山澗躉):



  橫過康柏郊遊徑上上段遺跡,映入眼簾的是16號石礅(康柏躉):





  17號石礅(雙L躉):



  18號石礅(四破躉):



  不知何來的玻璃碎:


  路邊磚牆:


  19號石礅(磚梯躉):


  20號石礅(單L躉):



  21號石礅(獨孤躉):


  一排四個用磚砌成的半圓形遺跡,疑為水務設施:



  22號石礅(孤獨躉):


  大風坳:



  大風坳有599級「天梯」上畢拿山:


  柏架山道路邊其中一座維修中的涼亭:


  康柏郊遊徑路中央的「恐龍石」,以及下面山谷中的「鯊魚鰭石」:



  經南豐新邨回太古站作結: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