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6日,辛卯兔年正月初四,在東涌侯王宮、散頭村、沙螺灣、深屈、茜草灣廢村、大澳,合共六個位處大嶼山西北的鄉郊留下足跡,沒想到當刻開始悄悄改變人生。
2023年3月18日深夜,癸卯兔年二月廿八,相隔超過12年共4423日,改變人生的旅途在重複第一千次,足跡早已從大嶼山擴散至全港各地,類型各式各樣。
2023年3月18日深夜,癸卯兔年二月廿八,相隔超過12年共4423日,改變人生的旅途在重複第一千次,足跡早已從大嶼山擴散至全港各地,類型各式各樣。
改變人生的旅途,就正正是行山,完全沒想到可以持續一千次,目標亦沒想到可在一個生肖週期達成。趁習慣持續一千次大日子,當然要回顧一下,與年度總結相比,一千次回顧角度更著重於宏觀人生層面,並簡略概述較具代表性行程,至於2017年前行程細節(包括里程、地區分布等)不再細述了,一來個別資料沒記錄或遺失,二來亦不想浪費太多時間整理,尤其目前公私事務逐漸繁忙。
【第一千次的奧義】
歷來僅三次行程橫跨兩日(2013年11月參加AYP夜行訓練、2016年中秋節夜行慈雲山及2023年3月慶祝一千次逆走雙坳),除此之外計算上每一次行程一般對應一日,換句話說一千次行程即有一千日走至山上。
歷來僅三次行程橫跨兩日(2013年11月參加AYP夜行訓練、2016年中秋節夜行慈雲山及2023年3月慶祝一千次逆走雙坳),除此之外計算上每一次行程一般對應一日,換句話說一千次行程即有一千日走至山上。
一千作為踏入四位數首個數字,沒有一個里程碑較一千更重要了。以三位數作目標,一個月僅上山一次,只需八年多就做到。以五位數作目標就絕對遙不可及,一千至一萬之間相差九千,還要超過24年每天無間斷上山才達成(最快要2047年底,太誇張了),隔日上山坳仔可能也無法待到——畢竟「人生不過三萬日」,最後一段日子體能必然大走下坡,尤其不斷頻密上山的話,下肢勞損特別大。所以一千次的奧義,正如上段所述,某程度算是人生階段的一個總結,配合年底踏入三字頭年齡,是個非常合適的時機。
【每一百次里程碑】
第一百次:2014年1月12日(北潭涌>太墩>雷打石>畫眉山>岩頭山>北潭坳,相隔1071日)
第二百次:2015年4月19日(大尾篤>八仙嶺自然教育徑>烏蛟騰,相隔462日)
第三百次:2016年8月21日(北潭坳>大浪坳>蚺蛇尖>嶂上,相隔490日)
第四百次:2017年10月8日(東龍島環島一圈,相隔413日)
第五百次:2018年11月4日(鹿頸>橫山腳>烏蛟騰>紅石門>烏蛟騰,相隔392日)
第六百次:2020年1月30日(短遊馬屎洲,相隔452日)
第七百次:2021年1月17日(北潭坳>大灣>西灣山>北潭涌,相隔353日)
第八百次:2021年7月31日(八仙廟>雞胸山北脊>紅梅谷引水道>三叉徑>沙田坳道,相隔195日)
第九百次:2022年6月25日(九龍塘>回歸亭>九龍水塘>長沙灣,相隔329日)
第一千次:2023年3月18日(相隔266日)
根據歷次數字,自第六百次後,每一百次不足一年就達成,2020年1月30日前後日子大家都不陌生了,正正是肆虐三年的肺炎疫情與相關防疫措施的開端,三年間無法外遊、社交活動減少,加上工作同年年尾轉變,成為行山次數明顯增長的分水嶺,由第七百至八百次僅用195天,意味當時超過一半日子都走至山上。若然按2020年前的進度推斷,達成一千次的目標相信至少2024年中,如今比當時預期進度提早至少一年。
【2011年1月前:未接觸行山時期】
坳仔的原生家庭從未離開過葵青區,而祖父母輩則一直在深水埗區。由於自身家境問題、欠缺社交及工餘興趣,且大部分親戚都居近各自原生家庭(即坳仔的祖父母輩),在2010年中學會考放榜前,除非常偶然的事情外,坳仔幾乎未曾離開兩區,東鐵只在往返內地才乘搭,西鐵、馬鞍山線(現為屯馬線一部分)更未乘過。
坳仔的原生家庭從未離開過葵青區,而祖父母輩則一直在深水埗區。由於自身家境問題、欠缺社交及工餘興趣,且大部分親戚都居近各自原生家庭(即坳仔的祖父母輩),在2010年中學會考放榜前,除非常偶然的事情外,坳仔幾乎未曾離開兩區,東鐵只在往返內地才乘搭,西鐵、馬鞍山線(現為屯馬線一部分)更未乘過。
會考放榜分數比預期欠佳,未能原校升中六,就轉至柴灣升讀IVE,東區成為人生第三個接觸的地區,然而初期仍未有任何行山的打算。
【2011年2月:行山日子初起】
2010年12月左右,從親戚聽聞東涌開了新圖書館,於是開始偶然在星期六或日參觀圖書館同時在東涌附近閒遊,初期在石門甲、石榴埔、海濱長廊至白芒等地,直至有日想起2007年參加過學校的東澳古道行山團,結果2011年2月6日「膽粗粗」走至大澳,月底就試闖東梅古道至梅窩,離島區就成人生第四個接觸的地區。
2010年12月左右,從親戚聽聞東涌開了新圖書館,於是開始偶然在星期六或日參觀圖書館同時在東涌附近閒遊,初期在石門甲、石榴埔、海濱長廊至白芒等地,直至有日想起2007年參加過學校的東澳古道行山團,結果2011年2月6日「膽粗粗」走至大澳,月底就試闖東梅古道至梅窩,離島區就成人生第四個接觸的地區。
2011年4月30日,又參加學校的行山團,由西貢西灣亭沿鹿湖郊遊徑步至鯽魚湖,也是首次行天然山徑,還記得當時由家人資助買超過四百元的行山鞋,覺得只穿一次及有點不經濟。當日原計劃走雙鹿石澗,但前一天下雨而改道。此後竟然對西貢郊區熱情「一撻即著」,北潭涌家樂徑、牛耳石山經北潭石落北潭村小徑、麥理浩徑第三段、北潭郊遊徑、北潭坳至西灣亭就短短四個月間先後走過,當然不乏炎夏日子,更出現小意外,在六月某星期五走麥徑三段時,發現水量不足而在嶂上士多買水,慶幸當時士多有開門。
【2011年底:生活第一次轉捩點】
基於對西貢郊野的熱情,西貢區無形中成為生活第五個接觸的地區,隨後亦在課餘時間探索學校附近(大潭郊野公園一帶)山野。同年底的18歲生日,除意義非凡外也是接觸行山後的首個生日,下課後即走到西貢東漫步慶祝。閒時個人生活亦像踏入成年,模式趨向多元化,除行山外,還包括踩單車、野外定向、歷奇及露營活動、導賞團等,大為減少在原生家庭生活圈區域逗留的時間。2012年接觸的地區如同仙女散花向多區擴散,包括荃灣與南區(行山活動)、沙田、大埔以至北區(踩單車)及元朗(牛潭尾高鐵導賞團)等。
基於對西貢郊野的熱情,西貢區無形中成為生活第五個接觸的地區,隨後亦在課餘時間探索學校附近(大潭郊野公園一帶)山野。同年底的18歲生日,除意義非凡外也是接觸行山後的首個生日,下課後即走到西貢東漫步慶祝。閒時個人生活亦像踏入成年,模式趨向多元化,除行山外,還包括踩單車、野外定向、歷奇及露營活動、導賞團等,大為減少在原生家庭生活圈區域逗留的時間。2012年接觸的地區如同仙女散花向多區擴散,包括荃灣與南區(行山活動)、沙田、大埔以至北區(踩單車)及元朗(牛潭尾高鐵導賞團)等。
【2013年:興趣上的汰弱留強】
2013年上半年初嘗股場卻遇失利,加上升學及前景不明朗因素,成其中一個人生心情低谷時期,年內個別持續一年多的興趣也無疾而終,行山活動悄悄成為汰弱留強遊戲下的「贏家」,年底多個周末跟隨AYP參加行山與露營訓練,更不乏罕見暴雨與強烈輻射冷卻下的考驗。自此之後,行山次數均比之前有明顯增長,2014至2016年均維持約70至80次。
2013年上半年初嘗股場卻遇失利,加上升學及前景不明朗因素,成其中一個人生心情低谷時期,年內個別持續一年多的興趣也無疾而終,行山活動悄悄成為汰弱留強遊戲下的「贏家」,年底多個周末跟隨AYP參加行山與露營訓練,更不乏罕見暴雨與強烈輻射冷卻下的考驗。自此之後,行山次數均比之前有明顯增長,2014至2016年均維持約70至80次。
【2017年:生活第二次轉捩點】
2015年底首次投入全職工作,2017年成第三年,經濟上逐漸減少對家庭的依賴,除晚上外出用膳次數增加,假日行山活動前亦停止在家吃「早來的午飯」,先是在家附近的餐廳及酒樓,因物價普遍較低,直至7月30日走西貢高流灣就出了問題,乘地鐵晚了,結果到鑽石山就大排長龍,路上又遇交通擠塞。翌周日再走西貢,選擇在西貢早茶,雖然價位稍高,卻避開交通問題,隨後走其他地方也仿效在西貢的方法,起步前在附近墟市或屋邨用膳,一來價位問題,二來也是認識其他社區的「貼地」途徑,而且行程後不會太快就餓,因起步與用膳之間隔並不太長。
2015年底首次投入全職工作,2017年成第三年,經濟上逐漸減少對家庭的依賴,除晚上外出用膳次數增加,假日行山活動前亦停止在家吃「早來的午飯」,先是在家附近的餐廳及酒樓,因物價普遍較低,直至7月30日走西貢高流灣就出了問題,乘地鐵晚了,結果到鑽石山就大排長龍,路上又遇交通擠塞。翌周日再走西貢,選擇在西貢早茶,雖然價位稍高,卻避開交通問題,隨後走其他地方也仿效在西貢的方法,起步前在附近墟市或屋邨用膳,一來價位問題,二來也是認識其他社區的「貼地」途徑,而且行程後不會太快就餓,因起步與用膳之間隔並不太長。
【2020年起:疫情下的「煙花」】
從文章開首所述,由2020年1月30日第六百次行程起,逢一百次不足一年,2020至2022年次數均達三位數,某程度乃肺炎疫情及工作時間使然,加上原生家庭居住地交通之便(無論到大澳、烏蛟騰、大尾篤、海下還是北潭坳等行山熱點,交通暢順的話都可一個半小時內到達),透過時間與地區上的靈活配合,2021年單年行山次數更達160次,2022年亦有117次。期間行程類別極度豐富,花樣多變,包括連續三周走考牌路線、近名地方互連、尋找隱秘測量柱、勇闖旱季下的水塘(水徑頂、船灣六村)、荒島探奇、各式各樣的小徑荒徑等,目不暇接。步經某地方時,發現附近又有小徑從未到過,心思思想找日探索一下,近一年走西貢時,都不知這種感覺循環了多少次了。
【2023年:生活第三次轉捩點?】
2022年11月,可謂疫後基本全面復常的起點,坳仔也同時掀起生活第三次轉捩點之序幕,因為駕駛執照(車牌)中期試的成功,距離夢想中的村屋置業近了一小步。考車牌計劃也在同年年初才開始,年齡上似乎有點遲,然而也是基於經濟能力及預期的需要逐漸上升,因為原生家庭所在地交通與購物十分方便,加上身邊親屬幾乎無一有車牌,難怪多年來沒此計劃,後期也「只聞樓梯響」而已。另外,本身居住環境亦一如大部分市民,周邊樓宇密度非常高,惟坳仔多年經歷行山活動的洗禮,閒暇逗留郊區的時間比鬧市還長,逐漸嚮往於鄉郊寧靜與舒適感,但配套當然完全相反了,交通一般只有巴士、小巴,大商場就不用想了,一輛車某程度屬鄉郊居民的必需品,如果有意置業村屋的話,考車牌還是有必要的。還有最多兩個多月就再坐上司機位,與油塘的馬路與其他司機「較量」,七月底再看看最終成績吧。
今年農曆新年前,因緣際會下進駐北區梧桐河旁的小村屋,並決定農曆新年後(二月)入伙,交通上顯然有點不便了。如今隔了約一個半月,雖然並非正式住址,亦非每天居住,卻更有歸屬感,至少有個喘息空間,每次回來像住在度假營,睡眠質素比較高,甚至可享受久違的「瞓晏覺」,寫遊記、辦事的效率亦加倍,原生家庭的「潘朵拉盒子」(Pandora's Box)似乎在慢慢打開,或許近年的「煙花」背後,部分行山日子走至過晚上七、八點,而且行程完結後遲遲不回市區,正是潛意識上逃避。沒錯,原生家庭雜物多至連坳仔可以正常擺放電腦、私人物件及吃飯的地方都沒有。原生家庭對人生的影響,坳仔也不詳述了,某程度反映的是兩代價值觀之間的代溝。因應未來建屋計劃,此片喘息空間也要另覓選址,小村屋未必能居住很長時間,卻是發揮潛能以至訓練自立能力的舞台,到時見步行步吧。
當然開始實踐上述兩段計劃時難免遇到原生家庭的阻力,然而最後若然成功,再加上一千次目標達成及年內的轉工大計,今年很可能是人生的第三次轉捩點。
【一千次之後及總結】
郊野在過去十二年間悄悄有不少變化,不管是人為因素、自然因素還是兩者結合,自然因素上豪雨、颱風帶來的影響甚大。2018年9月的「山竹」十號風球就為不少郊外地方產生嚴重破壞,例如西流江寮屋群淪為廢墟後重建成組合屋、大浪西灣與將軍澳佛堂洲村徑被沖毀、紅石門與曝罟灣原有堤壩被沖斷;2016年5月落在西貢東郊野公園的大豪雨帶來嚴重山泥傾瀉,蚺蛇尖周邊有大量沖刷痕跡,蚺蛇坳西北往東龍二坳之橫山徑從而消失。近年漁護署亦開拓新遠足徑及觀景台,讓遊人帶來新體驗,紅花嶺一帶將於2024年劃成郊野公園,山徑陸續擴闊中;西貢東壩往破邊洲、太墩、標尖角、大欖千島湖都已建成或即將興建新觀景台;往來烏蛟騰、下苗田、三椏、荔枝窩的古道2019年變成旗艦級的「印洲塘郊遊徑」,印洲塘郊遊徑還擴展至西流江,遊人可從西流江背後的山崗飽覽印洲塘景致,連帶經過的牛屎湖,原本出入路邊灌木極密、環境陰森且有靈異傳聞,人跡罕至如同鬼域,如今熱鬧不少。因應近年肺炎疫情及遊人分佈問題,非官方的小徑路況有兩極化傾向,有的變成寬敞無阻,有的卻被植物湮沒,東洋山、太墩等地密林不再,反而偏遠的船灣馬尿河、烏洲塘一帶小徑逐漸消失。過往的植林計劃,隨植物的增高,部分可觀景的地方也不再了,早年西貢岩頭山至黃竹塱山有隔火帶,印象中還相當陡斜,現時已長滿林木。
隨年底年齡正式踏入「三字頭」,青年時代也悄悄落幕,進入壯年期,剛好過了一千次目標的大半年,意義不凡。之前暗示過多次,當行山次數達一千次後不再追求數字上的KPI,更應回歸在其他正經事情上,行山可有閒時及在天氣良好時繼續維持,畢竟隨年齡增長,所背負的責任越來越多,沒可能與社會賦予的期望脫節,尤其自感太頻密的行山與寫遊記對社交、生活技能以至事業的負面影響逐漸浮現,例如因休息不足繼而影響翌日工作表現,事實上每次寫遊記花三、四小時乃最低消費。根據統計數據,累計行山淨時數超過4370小時,即超過182日,182日也就是連續24小時不眠不休走足半年,佔據期內的4%時間,還未計行程前後的馬路與交通、大休補給期間及寫遊記的時間。正常青壯年一族,行山次數不要說一年一百次,縱使一半(五十次)也沒多少人可做到。一千次後兼壯年期的生涯就處於時間軸的右邊,畫得好不好就靠自己了。
回顧過去,兒童期(18歲前)生活上為原生家庭的葵青區主導,青年期大部分閒暇都在山中度過,當中西貢更成常到之地,生活上就以西貢區作主導了,究竟十八區中何區會在下個十年(或是壯年期)主導坳仔的生活?作為即將進入置業時期的坳仔,近年足跡遍布多區,所以近來喜歡探究何區比較適合居住並留下概括印象,然而因篇幅重點關係,重點只著墨於生活上最常駐留的葵青區、西貢區及目前間中居住的北區:
*葵青區:葵青物價應是全城最低廉的地區之一,交通上縱使部分位置(青衣山上、上葵涌等地)較「吊腳」,起碼處市區邊緣,比新界不少區域來得方便,乃適合勞動階層的居住地,然而整體環境質素始終不太理想,因有貨櫃碼頭及大量工廠,規劃密度甚高,相對上青衣稍為清靜一點。葵青顯然並非坳仔理想居住地區,雖則如此,事實就是身不由己,基於現實工作及原生家庭考量,將來置業上未必容易能避開。
*西貢區:西貢主要分西貢、將軍澳、清水灣三大區域,坳仔踏足的西貢市中心及鄉郊次數明顯較後二者為多,獨特在本來平民化的社區因不少愛好環境清幽的洋人遷入,形成時代交錯、中西合壁的風格,然而除非工作非常穩定、財政能力有餘或完全「躺平」,居住上並不適合,畢竟交通時間相當不穩,萬一有交通意外就很麻煩,坳仔自問未到此層面,故暫不考慮(本Blog名的北潭坳,比西貢市中心更深入,更屬大埔區範圍,要住在此或許財務自由後才說);將軍澳住宅規劃密度相當高,經濟與起居飲食以地產商主導,欠缺娛樂且被嘲為「睡房社區」,邊緣位置有不少重工業設施,與葵青區的青衣頗為相似,故坳仔更不考慮,除非別無選擇,要選將軍澳不如選青衣了;清水灣印象中幾乎全屬高尚住宅,能力上當然未達。
*北區:分上水、粉嶺、沙頭角及打鼓嶺四個區域,觀感上為本地鄉郊氣息最重的地區,船灣郊野公園(坳仔第二個最常踏足的郊野公園)大部分地方與鄉村以至山徑樞紐的烏蛟騰均屬沙頭角範圍。區內設上水石湖墟與粉嶺聯和墟兩大墟市,不過基於與東鐵的距離,格局與人流迥異,後者顯然比前者清靜不少。除上水站及石湖墟一帶外,樓宇密度不太高,居住環境頗為理想,惟弊病當然在於往來市區的交通時間,普遍長於大埔區與沙田區,還好穩定度比西貢市中心與鄉郊稍高。
【附註一:行程之最】
歷來里程最長行程及首次達50公里的行程:2021年10月24日(第827次)「鯉魚門、城門、屯門之三門長走」(61公里)
歷來里程最長行程及首次達50公里的行程:2021年10月24日(第827次)「鯉魚門、城門、屯門之三門長走」(61公里)
歷來首次達40及30公里的行程:2014年1月19日(第102次)「東梅古道、水井灣、全走芝麻灣半島」(40公里)
歷來最寒冷的行程:2016年1月24日(第255次)「冰凍紅花寨、蓮麻坑」(天文台最低氣溫3.1度)
歷來最高溫的行程:2022年7月24日(第909次)「荔枝莊綑邊至深涌」(新界部分地區氣溫超過38度)
歷來最驚險的行程:2012年2月29日(第30次)「霧中紅花寨誤闖落新桂田」
歷來總時數最長的行程:2022年12月31日至2023年1月1日(第968、969次)「跨年西貢三尖: 釣魚翁觀除夕最後日落及蚺蛇尖觀元旦日出」(下午4點45分起步至翌日下午1點50分結束,連用膳時間合共21小時5分鐘)
歷來連續時數最長的行程(不計補給點大休):2023年3月18日至19日(第1000次)「逆走雙坳」(晚上11點03分起步至翌日下午2點13分結束,連續時數為15小時10分鐘)
歷來連續時數第二最長的行程:2015年2月21日(第183次)「環湖出咀」(早上8點49分起步至晚上9點40分結束,連續時數為12小時51分鐘)
【附註二:每年總結】
2011年至2016年行程及路線: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d/1h9fZ_JUYxqrtKq95qnF-WqkI8AXKBgqQdA76_zFTM0U/edit?usp=sharing
2017年年度行山回顧: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d/129G9ivUvb3VlmXbg9BlLovNo6thudfvd1b-1KXX10mk/edit?usp=sharing
2018年年度行山回顧: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d/1Yxiu9KDH2UsRPfhEuegtV2YW0xUjTJzgkh-ALV5RLSE/edit?usp=sharing
2019年年度行山回顧: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d/1-Ka-zHiXaogCpaOVl9yyENHb4Bp3_YPU1Nhn4VaTvVE/edit?usp=sharing
2020年年度行山回顧: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d/1lcOItJVL2eay-gIQjmHrgUV2XeHa-y1EJs_gfgXzSkw/edit?usp=sharing
2021年上半年行山回顧: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d/1gZtRsHBwvjJYZK0DVtUREwIuMlzqtmQGZDXVJFiVfKQ/edit?usp=sharing
2021年全年行山回顧: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d/1Sm1Gv38NAGzOUTZQO_GoLZRKnkGafUFlKrYuWthfWrs/edit?usp=sharing
2022年年度行山回顧: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d/18fo9vysHDj3QH_JaDaHDMbFDkyMEhF-bV6EyWZhvurc/edit?usp=sharing
2023年至今行程回顧: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