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責聲明

有見遠足活動成為潮流,當中不乏新手,讀者在參閱本網誌後不宜完全跟隨內容所述的時間及步速,始終實力有一定差距,應儘早起步為佳,在選擇路線時亦要衡量自己的能力及事前搜集好資料,避免迷途或受傷繼而要求救援服務。本網誌大部分遊記對全無遠足經驗的讀者來說都不適合,如讀者貿然跟隨遊記而導致有任何意外或財物損失,責任自負。


另外,過往可行的路線現時或會消失,讀者宜善用右面的「網誌定向」功能搜尋目的地資訊,確保閱讀的內容是較新的。

2023年12月17日星期日

火炭後山群村 2023


  日期:2023年 12月 9日(六)
  路線:火炭站>駿洋邨>搖斗坪>禾上墩>河瀝背來回>德華公立學校>牛湖托>坳背灣>山尾來回>黃竹洋>火炭站地圖
  天氣:晴,後轉多雲

  上月中經過火炭搖斗坪時,發現有另一山徑通往山尾及草山方向,是日決定探索一下。由於是日狀態較欠佳,只在附近昔日山鄉閒逛一圈作罷,不少山鄉名字如今在山下縱橫交錯的街巷出現,無疑是種歷史傳承的方法,也為一個平凡工廠區帶來特別亮點。


  ***起步及經搖斗坪上禾上墩、河瀝背***
  火炭是一個名字很有趣的地方,其實為客家話口音問題,因該地本為海灘,客家話讀音應為「悔灘」,卻被誤讀成「火灘」,再被改讀成「火炭」,由一個碧海藍天轉為人間煉獄的意境,那是何等諷刺!現實的火炭當然不是如此恐怖,卻是狗肚山腳工業與私人住宅兼備的區域,私人住宅主要在靠近城門河一側,而工廈群則在靠山一側,往日的鄉村現貌迥異,山上的坳背灣、山尾、牛湖托等絕大部分因無道路直達而荒廢,山下的火炭、禾寮坑、拔子窩村像深藏工廈群中,還有狗肚山另一側的落路下、馬料、長瀝尾以至赤泥坪也屬昔日火炭約範圍,然而馬料與赤泥坪現今一般不被視作火炭範圍。

  從火炭站起步,略窺被工廈群包圍的禾寮坑村,再沿火炭路逐步上行至駿洋邨外圍,在駿洋邨右側樓梯上山,穿越桂地新村寮屋群外圍,不久後於搖斗坪某寮屋下方見一支明顯路口,右路標示往大埔方向,由於上月已走過,不加詳述,是次靠左上行。初段依然路過一些仍有人居住的寮屋,部分屋主善用空間耕作,好一片純樸農村面貌。或許火炭後山非熱門遠足路線,人跡甚少但四通八達,附近環境易令非法入境者匿藏,故防盜管理上難免較嚴謹,屋前花園不時有狗隻大吠,其中一戶鐵絲網還將設多個防盜警鐘,坳仔經過後全部警鐘鳴叫,好不嚇人,隔了近十分鐘走至較高位置仍聽到鳴叫聲。

  離開尚有人居住的寮屋群,很快就看到相當殘舊的「山尾村」名牌,靠右穿小徑經禾上墩往河瀝背,而禾上墩與河瀝背均有小村落。該小徑路況尚算明顯,不過經過廢田時有大量等待播種的黐頭婆,結果雙褲很快黏滿其種子,然而清除上相對比淡竹葉及鬼針草容易。兩年多前曾在禾上墩與河瀝背之間的田邊發現一座小寮屋,當時據說有人居住,而是次經過時屋外物件有移動過,不過出入路徑已滿布雜草與黐頭婆,田上本身種植的果樹都沒了,只餘舊的警告告示,似乎該屋主人棄守了一段時間。

  往河瀝背的小徑樣貌比兩年前時有點改變,是日發現某處田垣疑似被洪水沖毀。走至河瀝背村老伯尚在留守的小屋,狗隻仍活潑的吠,在防止牛隻或野豬闖入的閘閘前留守數分鐘,仍沒聽到內裡有活動的聲響,可能老伯在外出,倒是傳來極度響亮的狗吠錄音,可能又旨在嚇退竊賊。

  ***德華公立學校上坳背灣***
  原路折返剛才的「山尾村」名牌,沿水泥徑繼續深入,水泥徑盡頭正是已廢棄、著名歌手絕無半點關係的「德華公立學校」,相信乃火炭一帶山鄉村童上學之地。翻看遊記,該校自2018年初後至今沒到過,近年曾被政府以官地為由圍封,後來鐵絲網又被破開,然而校舍內部依然沒大變動。

  德華公立學校外圍放了「坳背灣」名牌,有點不明所以,然而旁邊亦有廢棄古道上通牛湖托與坳背灣,到底是否本身名牌倒地後再被移至現址?從學校上坳背灣古道中段的石塊較完整,亦有茂密的竹林,記得數年前更是密如「黑森林」,可能近年颱風把部分竹樹吹倒,使得古道中段「重見天日」,但整體環境依然潮濕,在原應涼快乾爽的十二月竟然碰上不少蜘蛛網。

  接近坳背灣時,會經過同樣已完全荒廢的牛湖托村,官方地圖顯示有少量屋舍殘片,現場卻只見石砌堤圍及其上的雜草,估計舊有屋宅都完全被植物湮沒。橫過坳背灣村一排荒廢屋宅就是坳背灣坑,旱季時流水仍然充足,而坳背灣坑另一側為已失修的劉氏宗祠,亦有少量接近完全崩塌的廢屋。或許受近年氣候變化關係,宗祠前草坪長滿雜草,並夾雜大量黐頭婆,乾脆不走近了,估計宗祠旁經石榴洞上草山的小徑更難通行。


  ***坳背灣經山尾、黃竹洋落火炭***
  原路折回,再次經過一排荒廢屋宅,轉入一片尚未被雜草藤蔓侵佔的廢田草坪,之後沿脊下行,八年前仍為「隔火路」,非常寬敞好走,近年路邊雜草重新生長,並長了不少灌木,原有梯田面貌貌似改變不少。到達明顯路口時,左轉進入已徹底荒廢的山尾村,與2018年初相比,不少屋宅破毀程度更嚴重,是次到來時都看不到了,廢田同樣充斥黐頭婆,只見猴群在廢屋範圍附近嬉戲,相信牠們也從城門水塘一帶遷來的。

  再次原路折回,然後沿明顯小徑,穿過坳背灣坑稍下游,地勢逐漸下行,約半小時步程就從山尾村到達黃竹洋村外的黃竹洋村徑。黃竹洋村裡還有山徑通往道風山回沙田站,惟時近入黑,決定直接沿黃竹洋村徑一直下行,經過駿洋邨及火炭路回火炭站作結。步經駿洋邨附近時,發現60K小巴近乎以「車海」模式運作,短短幾分鐘步程就見五、六班車,儘管目的地仍為桂地新村或已消失的「火炭平房區」,或許駿洋邨入伙後令乘客需求大增。

  火炭站起步:


  被工廈群包圍的禾寮坑村:



  火炭路上駿洋邨:



  橋下經過,在搖斗坪寮屋下方的路口左側上山:




  經過一些寮屋與農田,此時已處深山:







  殘舊的「山尾村」名牌,左上德華公立學校、山尾及坳背灣,右往禾上墩及河瀝背:


  經禾上墩往河瀝背:





  山邊寮屋:



  警告告示:


  疑被沖毀的田垣:


  河瀝背村小屋:




  河瀝背與禾上墩之間的昔日田野:



  疑似禾上墩村屋宅/田垣遺跡:



  折回「山尾村」名牌,沿水泥徑繼續上行至「坳背灣」名牌:



  「坳背灣」名牌旁為已廢棄的德華公立學校:










  校舍仍有「政府土地」警告牌:


  德華公立學校旁的古道上坳背灣:


  古道中段的竹林:




  牛湖托村廢田:





  坳背灣村前一片仍未被雜草侵佔的草坪:


  坳背灣村廢屋:



  坳背灣坑:


  坳背灣劉氏宗祠,宗祠前雜草密布:



  沿脊下行,可俯瞰部分沙田新市鎮景色與馬鞍山郊野公園群脊:


  山尾村遺址:






  山尾回黃竹洋路上再次經過坳背灣坑:


  出口在黃竹洋村外的黃竹洋村徑:


  駿洋邨回火炭站作結: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