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責聲明

有見遠足活動成為潮流,當中不乏新手,讀者在參閱本網誌後不宜完全跟隨內容所述的時間及步速,始終實力有一定差距,應儘早起步為佳,在選擇路線時亦要衡量自己的能力及事前搜集好資料,避免迷途或受傷繼而要求救援服務。本網誌大部分遊記對全無遠足經驗的讀者來說都不適合,如讀者貿然跟隨遊記而導致有任何意外或財物損失,責任自負。


另外,過往可行的路線現時或會消失,讀者宜善用右面的「網誌定向」功能搜尋目的地資訊,確保閱讀的內容是較新的。

2018年6月12日星期二

鴉山不響的流水



  日期:2018年 6月 2日(六)
  路線:汀角路-洞梓鴉山村-鴉山古道-沙螺洞李屋、張屋-平山寨-鶴藪水塘-石坳山-流水響水塘-九龍坑村地圖
  天氣:晴

  是日結束長達半個月的熱浪,而且近日久旱無雨,想到連接洞梓及沙螺洞的鴉山古道仍未走過,趁下午半天空閒一試,然後再探完全乾涸的流水響水塘,塘底龜裂之餘遊人甚至在水塘裡自由走動。

  乘巴士至汀角路近三門仔路出發,首先經蝦地下村往船灣歧山三宮廟,屬船灣十一聯村的共同廟宇,供奉關帝、天后及孔子,歷史超過三百年,三十年代被颱風毀壞,至2009年重建完成開光。探過三宮廟,就沿洞梓路深入洞梓谷盡頭的鴉山村,因鴉山村位置偏僻靠山,村民當然養了不少犬隻防盜,但屋內正有人在,所以循例吠幾聲就結束,古道入口在屋的右方。

  古道大致在河谷中緩緩上行,石砌痕跡仍頗為完整,途中有一些支路可上黃嶺或其他方向,不過走最多路標處就沒錯了。由於古道荒廢已久及非正式郊遊徑,所以不時有半倒塌的樹木,需稍為彎身穿過,而且地上滿是野豬出沒過的痕跡,新聞都有說過入夜後常有野豬群到洞梓谷覓食,沿途絕對充滿探險的感覺,陰天下探訪必定更為刺激。臨到沙螺洞李屋時稍為下行,不過位置較為陰暗無風,所以是蜘蛛織網的溫床,踏入盛夏,蜘蛛的身子更大,網絲的強度也更高了,稍不留神就能體驗免費醫學美容服務。

  快到李屋時需經過一片廢田,野草相當茂密,幸好坳仔趁雨季正式來臨前走,否則肯定要進入「迷路模式」。沙螺洞李屋村月前已有人回來居住,近來更加了指示牌標著「新圍」、「老圍」兩座小村,古道出口在「老圍」附近,地標為打理過的「李氏宗祠」,而「新圍」的破屋外牆上都刻有「麻竹頭」三字,似乎是該處之土名,但屋前空地也裝了幾台閉路電視,相信是監察外人非法擅闖或破壞環境。由於「老圍」正有村民留守,所以不攝太多照片,沒作停留地離開,至於李屋村口過往被闢作野戰場的廢屋,現重建成單層丁屋,也見該屋之主人。

  離李屋下遠處是張屋,只有一戶村民經營士多,稍為休息一下,就沿山腰路經平山寨往鶴藪水塘。平山寨位處沙螺洞東北面的另一座谷地,荒廢已久,屋舍在長年累月的雜草叢生下全數湮沒。半小時後到鶴藪水塘,據天文台資料,二至五月雨量嚴重偏低之餘,日照也明顯偏高,蒸發速度自然大幅增加,所以水位也下降不少了,近源頭處更漸見乾涸情景,不過好戲在後頭。

  翻過海拔逾250米的石坳山,再下往西面的流水響水塘,山上傳來和緩涼風,對比前個周末的潮濕悶熱,雖然溫度只低約兩度,體感似乎舒服得多。到達流水響水塘時,水塘已百分百乾涸,表面亦明顯龜裂,遊人可安全地橫過水塘及騎單車,據知兩個多月前已是這樣,似乎是近月極旱少雨加上蓮塘口岸工程的疊加影響造成。走至真正的塘底,那裡養分或許比較充足,更見野草生長,只有最深處的乾坑處,水分尚未完全蒸發,仍有極少量泥漿,存水量隨時低至連超級電腦也算不到。就在此時,風暴「艾雲尼」也逐漸成型,隨後幾天為區內帶來超過四百毫米雨量,水塘也回復正常了。在水塘中央逗留約十分鐘,就經雲水古道上桔仔山坳,再沿軍車路遺跡下達九龍坑村乘小巴離開,結束半天鴉山古道及流水響水塘之旅。

  汀角路蝦地下村口起步:


  黃嶺下的洞梓慈山寺、船灣群村魚塘、廢田:




  黃魚灘村:



  蝦地下村:


  船灣三宮廟:



  沿洞梓路走至盡頭的鴉山村上山:






  鴉山古道初段:



  沿路標最多的地方走:


  初段時水管路:


  頗為完整的古道痕跡:




  走一小段澗道,大雨後肯定不宜:



  野豬群挖起泥土取水的痕跡:



  沿途不時有塌下的樹木,環境相當陰暗,充滿探險感覺:






  右邊有隱蔽路口上黃嶺:


  開始下行至沙螺洞李屋:



  過了夏天,這裡很難找到路:




  沙螺洞李屋宗祠:



  李屋老圍:


  寬敞的泥徑:



  剛從「老屋」走來,現處「新屋」,土名「麻竹頭」:






  李屋廢田:



  新建車路:


  沙螺洞張屋:




  背靠九龍坑山的沙螺洞:




  左轉直落鶴藪水塘,右轉繞經平山寨:





  過溪後右邊有隱路往南山尾:


  平山寨廢田垣牆:


  山腰路往鶴藪水塘:


  失修的郊遊設施:


  鶴藪水塘家樂徑:


  水塘上源已乾涸:


  鶴藪水塘水位明顯下降:





  經石坳山走兩公里往流水響水塘:


  從石坳山回望半乾的鶴藪水塘:



  轉右下流水響水塘:




  流水響郊遊徑:


  完全乾涸的流水響水塘,塘底更有一些野草生長:













  龜裂的塘底:




  水塘最深處的水坑也乾涸了:



  水塘畔的楓香樹林,在十二月時更是「打卡」勝地:


  雲水古道上桔仔山坳:




  下望九龍坑群村:



  遠看大帽山:


  軍事遺跡:


  下達九龍坑村小巴站作結: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