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責聲明

有見遠足活動成為潮流,當中不乏新手,讀者在參閱本網誌後不宜完全跟隨內容所述的時間及步速,始終實力有一定差距,應儘早起步為佳,在選擇路線時亦要衡量自己的能力及事前搜集好資料,避免迷途或受傷繼而要求救援服務。本網誌大部分遊記對全無遠足經驗的讀者來說都不適合,如讀者貿然跟隨遊記而導致有任何意外或財物損失,責任自負。


另外,過往可行的路線現時或會消失,讀者宜善用右面的「網誌定向」功能搜尋目的地資訊,確保閱讀的內容是較新的。

2018年3月1日星期四

德華山尾摘石榴



  日期:2018年 2月 24日(六)
  路線:火炭—黃竹洋村—山尾廢村—德華公立學校—牛湖托古道—坳背灣—石榴洞—草山—鉛礦坳—大埔墟地圖
  天氣:雲,後轉間中有微雨

  火炭現時屬香城的一處工業區,但後山上還有不少村落,包括山尾、坳背灣、長瀝尾、牛湖托、石榴洞等,近幾十年間因交通不便而荒廢,想起已有近三年沒到過山尾村德華公立學校及石榴洞,故特此重遊。

  從火炭站出發,途經工業區及兩片興建中的新樓盤及居屋,新樓盤位處火車站,而居屋則靠近山腰的桂地新村。那裡的街道多以區內鄉村為名,大約廿分鐘步程到桂地新村附近,由於是日不是假期,沿途車量頗多,不時要慎防重型車輛,之後朝黃竹洋村徑,直上黃竹洋村口,再在神壇後登山尾村。

  黃竹洋村海拔約二百米,基本上不用上行太多,繞經坳背灣坑中段,很快就到山尾村廢田區,那裡其實屬隔火帶(經坳背灣一直延伸至草山頂),路況寬敞而平緩,感覺非常心曠神怡,可是享受沒多久,就要轉入樹林中的小路,進入山尾村腹地,屋舍已毀爛不堪了,村民都變成牛隻,在毫無煩囂的環境下吃草,吃飽就在樹林深處休息,繼續簡單地生活。村腹的廢田,與三年前相比,野草較少,但小樹卻較多,生態無疑改變了,究竟源頭屬山火,還是村民後代呢?

  離開山尾村約三分鐘步程,就見一道水泥徑,水泥徑經搖斗坪村下抵蚊坑、桂地新村。水泥徑盡頭,為已停辦的「德華公立學校」,在上世紀五十年開辦,至於停辦日期則不詳,服務對象當然為附近的山尾、坳背灣、河瀝背、搖斗坪等村民了。學校雖已停辦,課室間的隔板也已穿孔,內部卻沒被大自然吞噬,看到完整的黑板、吊扇,還有排列整齊的木桌椅,或許還能緬懷老一輩人的小學生活。那裡也是牛群常常出沒的地方,地上牛屎密度奇高,稍有不慎,就會踩中。

  水泥徑盡頭也有古道上牛湖托及坳背灣,兩邊都被竹林覆蓋,時值初春,環境陰暗而潮濕,行經時要非常小心,十分鐘後到已荒廢的牛湖托村,稍為西行幾分鐘接坳背灣村,村前有片完好的梯田,猶如身處世外桃源,若有牛隻襯托的話就更好了。穿過坳背灣坑及劉氏宗祠後上石榴洞,因地勢更高,環境更為潮濕,而且途中有零散支路(似乎可落黃竹洋或上交叉石附近)之餘,野草也非常茂密。期間地上有不少新近的紙張,似乎是遠足隊的探路記號,但多數不知情者,就覺得是亂拋垃圾的行為了。

  上行近半小時,在支路處轉右,再深入叢林隱蔽小谷中,即到石榴洞村遺址。石榴洞村海拔約430米,相信是香城地勢最高的幾座村落,如此環境,當然荒廢已久,位置也相當隱蔽,沒有多少人可以找到,至於往來坳背灣的一段古道,三年前探遊時,已湮沒在竹林中。離開石榴洞,再上行近半小時,就到草山的回歸十週年紀念亭,途中部分位置斜度頗高,但前人已在樹上繫上麻繩,讓遊人借力。到達紀念亭後,沿麥理浩徑下走鉛礦坳,然後再經衛奕信徑直落新屋家至大埔墟,結束半天簡短的探遊火炭後山旅程。

  火炭新樓盤:


  桂地新村附近的新居屋:


  黃竹洋村口神壇上山:




  坳背灣坑中段:


  山尾村附近的廢田隔火帶,環境讓人心曠神怡:



  經一段樹林往山尾村腹地:



  山尾的牛群:



  山尾廢村腹地,廢屋已明顯毀爛:









  山尾村前的水泥徑:


  德華公立學校:




  內部擺設仍完整:








  籃球架:


  有小徑通河瀝背:


  花圃:


  廁所:


  校舍前的大堆牛屎:


  沿陰暗潮濕的古道上牛湖托:





  泥沼地:


  亂竹林:


  牛湖托:



  坳背灣附近的梯田遺址:








  坳背灣廢村:




  坳背灣坑:



  坳背灣劉氏宗祠:



  坳背灣坑另一邊的廢屋:



  遺下的新衣?


  轉右上石榴洞:



  野草相當茂密:



  到達石榴洞:


  石榴洞的廢田小溪:




  石榴洞廢村屋:









  續經密林上草山:






  回望火炭:



  從草山落鉛礦坳:





  下走大埔墟作結: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