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年 1月 16日(六)
路線:日落觀瀾亭>摩星嶺徑>薄扶林道>碧珊徑>克頓道>夏力道>山頂凌霄閣>白加道>馬己仙峽>甘道>灣仔峽>布力徑>聶高信山>黃泥涌峽>大潭上水塘>港島林道(美景路段)>大潭峽>砵甸乍山郊遊徑>龍躍徑>小西灣>杏花邨站【地圖】
天氣:晴,風勢頗大
是日從港島西端走至港島東端,先後涵蓋龍虎山、香港仔、大潭與石澳郊野公園,因港島外貌如青蛙,在路線軌跡圖看有如把青蛙橫切,所以別稱「劏蛙」,原本超過九成半路段屬馬路或水泥山徑,難度不大,最多部分位置沒有行人路,經過時較危險。然而為讓行程增添趣味,中段加遊聶高信山頂,之後亦繞經小段大潭家樂徑。
從堅尼地城站乘小巴至域多利道芝加哥大學香港校園,於2018年末才啟用,前為俗稱「白屋」的域多利道扣押中心。因校舍在海拔50米,旁邊還有樓梯下海邊的日落觀瀾亭,那就先在校舍廣場眺望港島以西的海域,之後於日落觀瀾亭「打卡」,象徵「劏蛙」行程正式開始。
重新步回域多利道,橫過馬路往摩星嶺徑、摩星嶺道,沿摩星嶺以南山腰往薄扶林道。薄扶林道上臨時高西郊遊區歧路眾多,部分地圖上顯示的山徑,現場卻是斜坡或水務設施維修通道,其中一處坳仔懷疑之際,上面剛好有人下來,原來不能通行的,就這樣路線變得迂迴曲折,於域多利道遺下深的「割痕」,中段又錯走山澗,還好只是入門級,再上餘下的山徑樓梯與馬路就是高西郊遊區,可通往山頂廣場、薄扶林水塘或西高山頂,因附近交通方便,人山人海,更有人賣懷舊小吃。
在平坦的夏力道步往山頂廣場,會途經盧吉飛瀑,周末午後更有擁擠情況。山頂廣場(包括凌霄閣)範圍屬聞名中外的旅遊與郊遊地點,當中凌霄閣的最高點海拔428米,屬本地最高的室內觀景台。恰巧五年前同一日踏足山頂廣場,當時極大霧,地面潮濕,遊客寥寥無幾,是日天朗氣清,儘管疫情曠日持久,中外旅客絕跡,山頂廣場一點也不冷清,反而風勢有點大。
貼近山頂纜車軌道方向,經白加道緩降馬己仙峽,映入眼簾是斜度達三十度的軌道,加上由海拔不足50米爬升至近400米,以十九世紀末期的建築技術來說,真心佩服,軌道稍低處則是白加道站,站台遷就環境下分成四層,要上車的話有點難,因班次其實不頻密,一般約15至20分鐘一班。
馬己仙峽與灣仔峽海拔分別約280及250米,整體路況趨於下降,不過部分位置沒有行人路,然而車流不大,感覺不太危險,反而後段從大潭峽至石澳郊野公園一段才是真章。過了灣仔峽回復上行,在布力徑一走就走了半小時,雖然仍為馬路,基本上不容汽車通行。左轉經天然梯級上聶高信山頂,聶高信山海拔為430米,幾乎位處港島的地理中心,山頂設有發射站與微波通訊站,而南坡與北坡斜度均甚高。短暫看過黃泥涌峽與深水灣景致,取東脊下黃泥涌峽道,大致依地面柱狀電纜向下,不過路面頗為崎嶇及充滿浮沙,中段環境撲朔迷離,有些似是而非支路,一度偏離原有路線,下段亦會經過一段竹林隧道,還意料之外的找到「樓梯洞」,據說屬日軍的設施。
從黃泥涌峽道踏上大潭水塘道,過了陽明山莊進入大潭郊野公園,此時重新下行至大潭上水塘,然而中段離開馬路,走小段大潭郊遊徑,其中一處設觀景台,可俯瞰水塘群與大潭港景色。過去一個月沒下雨,持續乾旱下上水塘與中水塘連接處已乾涸。接港島林道(美景路段)至近盡頭,上小段樓梯步經七叉路口,沿明顯小徑下行至大潭峽迴旋處,屬往來港島東與石澳、赤柱或大潭必經之途,交通有點繁忙,不過迴旋處位置及往石澳郊野公園約150米沒有行人路,馬路也較狹窄,遇上來車時有點驚險。
離開馬路,上樓梯進入石澳郊野公園,之後又是一段馬路,還好是沒有車輛的港島徑,直至馬塘坳涼亭為止,馬塘坳下面就是柴灣,當然不會走了大半才選擇放棄。之後為通往龍躍徑的砵甸乍山郊遊徑,初段約三分二為引水道,再短暫上行後,就是不斷向下的樓梯至龍躍徑與歌連臣角道交界的晨樂亭。在入夜中陰暗的龍躍徑下小西灣,就在離小西灣僅五分鐘步程處,合計遇上超過廿頭野豬,牠們完全不怕人,當中大多聚集靠小西灣的山邊。最後沿樓梯下行幾分鐘就是小西灣道,因杏花邨站較柴灣站更貼近海邊,乾脆多走一段路至杏花邨海濱,達成真正的「劏蛙」,完成任務後就立即乘地鐵完程,惟尾巴長了一點罷了。
堅尼地城站A出口乘小巴至域多利道芝加哥大學香港校園:
芝加哥大學香港校園望港島與大嶼山之間海域:
東望聶高信山: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