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責聲明

有見遠足活動成為潮流,當中不乏新手,讀者在參閱本網誌後不宜完全跟隨內容所述的時間及步速,始終實力有一定差距,應儘早起步為佳,在選擇路線時亦要衡量自己的能力及事前搜集好資料,避免迷途或受傷繼而要求救援服務。本網誌大部分遊記對全無遠足經驗的讀者來說都不適合,如讀者貿然跟隨遊記而導致有任何意外或財物損失,責任自負。


另外,過往可行的路線現時或會消失,讀者宜善用右面的「網誌定向」功能搜尋目的地資訊,確保閱讀的內容是較新的。

2025年4月22日星期二

鴉山九龍雙古道


  日期:2025年 4月 6日(日)
  路線:洞梓鴉山村>鴉山古道>沙螺洞(李屋>張屋)>九龍坑山>桔仔山坳>古道落九龍坑盤王古廟>九龍坑村地圖
  天氣:雲,有微雨

  是日閒遊沙螺洞一帶,順道重遊連接洞梓與沙螺洞之間的鴉山古道及桔仔山坳與九龍坑村之間的古道,上一次遊走分別是七年前及四年前的事,兩者均是廢棄已久且近乎被湮沒於叢林間。

  從大埔墟站乘20B小巴到達洞梓童軍中心外的總站下車,左轉走一段引水道馬路至鴉山村,至馬路盡處,於最右側村屋旁接古道上沙螺洞。鴉山古道於2018年走過,不少位置仍保留完整石板,但近年人跡較少,路況變得凌亂及崎嶇,尤其個別古道消失了的位置更顯得撲朔迷離,而中段偶然在澗谷穿越,亦見一些半塌下的樹木。後段左轉稍為向下,穿過一片荒廢田野就到沙螺洞李屋村。

  沙螺洞李屋並無居民留守,包含「新圍」與「老圍」兩座小村,古道出口位處老圍的「李氏宗祠」旁,而新圍其中一屋則刻上「麻竹頭」三字,疑似是該地土名,與七年前相比,雜草明顯增多,除祠堂外,廢屋均被不同類型植物包圍。儘管村民似乎已棄守,新圍一帶近來卻似有可疑發展,屋前有不明木製建築(雖然已破爛),甚至有台四驅車在停放,行車證則尚未到期。正當離開新圍時,穿過小橋後,通道豎了兩片新介紹牌,該台四驅車無形中就給攔住——或許正上演一場沒有硝煙的土地戰爭。

  穿過李屋與張屋交界的「沙螺洞綠田園」會址,接入馬路並稍為遊覽張屋村。沙螺洞張屋貌似又回復成廢村,目前只是農曆三月,祠堂春聯卻十分殘破,過往多次走訪都不是此模樣,連村裡的士多也像已關門大吉,地上遍布落葉,店邊其中一堆雜物呈明顯傾側,唯獨裡面的貓狗仍默默留守,一見陌生人出沒就變得活躍。

  沿馬路南行一小段,在公廁旁的「大炮亭」遺址,發現一片復修中的田野,而附近也有官方山徑上九龍坑山。接指示牌走樓梯上九龍坑山頂,山頂發射塔仍在維修中,翻看過往遊記,2023年11月已是如此。走軍車路快速下達桔仔山坳,當到達桔仔山坳時,選牌後的小徑接古道落九龍坑村盡處的盤王古廟。連接桔仔山坳與九龍坑的古道在2021年走過,路況與當年相距不遠,不少古道痕跡仍可見,但入口附近路況較模糊,坳仔一度走錯方向。中後段個別位置有半塌下的樹木,由於路表受前一天的降雨變得濕滑,加上時近黃昏環境昏暗,行進需特別小心。

  古道只用了約廿分鐘就走完,接入村徑下行小段即到盤王古廟,乃全城唯一供奉盤王的廟宇,誕期在農曆二月初八及十二月初八。盤王古廟離九龍坑的村屋群仍有幾分鐘步程,但經過一片叢林時,卻發現有野豬從叢林邊緣快速逃進深處,感覺近期遇到野豬的頻率相當高,是日沿鴉山古道上行至近沙螺洞李屋時,亦聽到野豬嚎叫聲。最後穿過九龍坑的村屋群,回到村口小巴站,結束半天的古道連走行程。

  洞梓小巴總站,左轉往鴉山村:



  鴉山村最右側村屋接鴉山古道:



  初段經水管旁:


  沿古道上行,但個別位置路況凌亂:






  較完整的古道路段:



  在半塌下的樹木下爬過:


  穿過廢田抵達沙螺洞李屋:



  沙螺洞李屋與農田:









  沙螺洞李屋路牌:


  停在李屋新圍的四驅車:



  沙螺洞李屋新圍廢屋群:




  神秘的木製建築:


  村徑:



  通道中央的介紹牌:


  經沙螺洞綠田園會址接馬路:



  沙螺洞張屋村:






  像結業了的士多:


  「大炮亭」遺址:


  復修中的田野:



  樓梯上九龍坑山頂:


  山頂發射站:



  軍車路落桔仔山坳:



  桔仔山坳路牌後小徑接古道落九龍坑:





  九龍坑盤王古廟:




  九龍坑村:



  九龍坑村公所與學校:



  香園圍公路在村前經過:



  九龍坑寸口風水石: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